image
20250513楊穎鋒■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

借鏡德國Care 2030 迎戰台灣超高齡社會

image
 ●台灣面臨醫療與長照系統資料難以整合的挑戰,德國經驗提供了解決思路,在個人隱私保護與資料共享間取得平衡。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創下全球紀錄,僅33年的時間即從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比日本更快。預計2070年,台灣將成為全球最老國家,屆時每三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長者,扶養比將從現今4:1劇變為1:1。雖台灣人均壽命超過80歲,但「不健康餘命」相對長,造成家庭照顧重擔與社會醫療成本攀升。

 面對人口老化,「銀髮經濟」成為新契機,帶動醫療照護、輔具設計、樂齡科技等產業發展。台灣即將推動的長照3.0計畫雖強調科技照顧,但面臨資源有限、設施成本高、員工接受度等挑戰。

 德國「Care 2030」計畫提供值得借鑑的思路,特別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方法論。透過深入訪談和工作坊,了解一線工作者的真實困境,建立科技矩陣系統性地匹配護理工作與科技應用。這種由下而上的需求調查確保科技導入能解決實際問題,而非僅是政策願景。

 德國護理人員視「行動數位照護文件記錄」和「語音輸入文件記錄」為最優先技術,反映文書工作是最大壓力來源。台灣長照機構同樣面臨繁重文書負擔,此項發現與台灣需求高度一致,值得優先導入。

 在基礎建設方面,德國首先建立完善的無線網路基礎設施,作為智慧照護的根基。台灣許多長照機構,特別是偏遠地區,網路設施不穩定,形成科技應用障礙。德國經驗提醒基礎設施投資應優先於單點技術導入。

 其次設立「未來實驗室」,系統性評估社交機器人、夜間巡邏機器人等創新科技。這種小規模測試方法避免全面推行後的可能損失,同時為政策提供實證基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透過穿戴式裝置監測員工壓力,分析護理人員生理壓力與工作活動的關聯,據此優化流程與科技導入。這種「證據導向」方法提升科技應用精準度,增強員工認同感。台灣科技應用多為「由上而下」推動,較少考量一線人員的生理負荷與接受度,可參考德國經驗加強此面向。

 德國重視資料互通性,致力建立統一資料中樞解決資訊孤島問題。台灣同樣面臨醫療與長照系統資料難以整合的挑戰,德國經驗提供了解決思路,特別是在個人隱私保護與資料共享間取得平衡。

 在員工訓練方面,採用階段性、個別化培訓模式,尊重個體差異,顯著提升員工對新科技的接受度。台灣推動智慧照護時,應考慮人員科技素養差異,設計彈性培訓方案。

 德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方法值得台灣借鏡。唯有深入理解照顧者和長者需求,科技應用才能發揮效益。台灣雖在政策上提及「以人為本」,但實際操作較少系統性納入使用者意見,這是未來可強化的重點。

 面對超高齡社會,台灣與德國經驗指向同一結論:需透過跨領域整合與創新提供完善解決方案。科技應用必須與社會政策、健康促進、社區營造等策略相輔相成。德國「Care 2030」計畫的系統性、實證性與使用者中心方法論,為台灣長照科技發展提供寶貴參考。

 展望未來,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可透過科技賦能、跨域合作與以人為本設計,轉化為創造更友善社會的契機。台灣可汲取德國經驗,整合資源,有效落實科技應用,為高齡社會創造更美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