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重塑區域製造需求,但組裝廠礙於人力成本,走向自動化將是EMS未來決勝關鍵。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對外揭櫫說明鴻海智慧製造布局,強調已將AI賦能應用於生產,透過AI工具及LLM(大型語言模型)打造QC(品管)、Testing(測試)等應用,朝向能實現自主決策的智慧製造3.0目標邁進。
劉揚偉表示,智慧製造1.0主要是數據追蹤,透過數位化賦能資源和流程優化,進而避免營運浪費;2.0則是落實即時優化,導入以數位為基礎的分析及優化方案,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到了智慧製造3.0,則是要實現自主決策,也就是透過AI工具與LLM,打造以AI驅動的智慧工廠;而鴻海已打造AI賦能的產線,具備AI QC、AI Testing、Factory Simulation、Robotics AI等功能。
不僅如此,鴻海也將生成式AI導入至其他工業製造應用中,例如注塑成型機智能調參、SMT缺陷根因分析、CNC 360工具機智能切削路徑規劃等。
劉揚偉強調,這即是AI賦能效果,生成式AI沒辦法取代很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但絕對可以幫助技術人員很快地達到成熟的狀態。
劉揚偉補充,鴻海也導入AI協助員工提升工作效率,同時針對經營需求開發專屬AI藉以輔助管理。總之,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情況下,持續擴大區域製造布局對於EMS業者來說勢在必行,而鴻海在拓展美國製造與全球生產據點之際,也不斷加大智慧製造發展力道,盼最終能實現「以AI生產AI」的願景。劉揚偉先前也說,這場AI革命不僅僅在鴻海的台灣廠區發生,更遍及美洲、亞洲,涵蓋現有設施、規劃中的廠房及正在建設中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