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峙從貿易戰打到關稅戰,立委擔心台灣被拿來「洗產地」。財政部長莊翠雲16日在財委會允諾研議兩大新措施,一是對檢舉洗產地者發給獎金,二是建請交通部提高自貿港區違規轉運罰則。
依目前自由貿易港區相關規定,罰則介於3萬~30萬元,相較經濟部依《貿易法》最高可處罰300萬元,有明顯落差。莊翠雲說,自貿港的主管機關是交通部,但財政部會建請交通部提高相關罰則。
財政部統計,針對違規轉運(洗產地),海關依「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裁罰,自2020年~2024年共裁處43件,其中四件警告,39件罰鍰、共罰鍰140.5萬元;至於非自貿港部分,則是移送貿易署依《貿易法》裁處。
經濟部次長江文若對此補充說明,2019年《貿易法》修法後,2020年至今裁處產地標示不實案件共計有744件,其中有近500件是被處以警告,罰鍰案件200多案,涉及罰鍰案件共處罰金2,818萬元。
莊翠雲對於防止大陸來台洗產地表示,所有破口都必須防堵,對現有的「盲區」也會採取精進措施,「台灣不能成為洗產地的地方」,包括對高風險廠商擴大查檢及查核密度強度都會再擴大,要阻絕洗產地的行為。
至於有可能洗產地的高風險商品項目,莊翠雲表示,目前主要以大陸被美國列為反傾銷和301條款的商品為主,但因美國大幅提高大陸關稅,未來其它商品也有可能洗產地,財政部會在現有三道防線的基礎上再精進。
江文若則說,經濟部認定是否為洗產地的標準主要是加工後的附加價值是否超過35%,或加工後相關稅則貨號是否改變,目前已設有進口監測機制,不僅針對大陸,只要商品貨量異常變化,都會注意,絕不容許洗產地行為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