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為了在全球AI競賽中迎頭趕上美國及中國,近日宣布一項規模200億歐元(約227億美元)的計畫,將在歐洲興建5座資料中心,以50萬顆GPU發展AI,並暗示有可能修訂去年通過的AI法案。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維爾庫能(Henna Virkkunen)近日宣稱歐洲將成為「AI大陸」,並表示「全球AI競賽尚未結束」。她認為AI技術有助歐洲提升競爭力、安全性,並鞏固科技主權。
目前美國在全球AI競爭中遙遙領先中國,而歐洲落後一大截。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去年「重要AI模型」當中有40個由美國研發,15個由中國開發,只有3個來自歐洲,是由法國開發。
史丹福大學另一項研究,根據民間AI投資、AI專利數量與研究成果來評比全球各國的AI活力指數,結果顯示美國及中國名列前兩名,英國名列第三,但歐盟沒有任何一國擠進前五名。法國在這項調查中排名第六,德國第八。
歐盟為了加速AI發展,先前已啟動13座AI工廠的興建計畫。AI工廠是由超級電腦及資料中心組成,用來開發測試AI模型,而最新計畫則是打造規模更大的AI「超級工廠」(gigafactories),用來執行醫療、生技、工業、機器人與科學探索等領域的射月計畫。
目前歐盟最優秀的AI工廠採用2.5萬顆AI處理器晶片,未來一座AI超級工廠預計採用超過10萬顆,合計5座超級工廠將使用超過50萬顆。
有鑑於這類高耗能設施需大量水冷卻,歐盟官員表示將「盡可能」使用綠能供電,並規劃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機制,但環保團體仍擔心發展AI會阻礙歐盟氣候目標。
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海蘭(John Hyland)表示:「歐洲雖朝向全面再生能源邁進,但仍有一段路要走,而這些進展可能會被不斷膨脹的能源需求抵銷。每一座高耗能資料中心都有可能成為污染電廠的救命稻草。以愛爾蘭為例,當地超過五分之一的電力被資料中心消耗。」
歐洲議會去年剛通過AI法案,但歐盟執委會近日卻考慮修訂法案以加速AI發展,引來權利團體不滿。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負責人達希爾法(Frederico Oliveira da Silva)表示:「AI法案大部分內容尚未生效,執委會已打算刪減部分規定。當消費者擔心AI被濫用時,執委會應該化解消費者疑慮而非放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