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413聯博集團亞洲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Eric Liu

成貿易戰首要目標 中國如何因應?

美國川普政府上任初期便接連祭出大規模關稅政策。儘管局勢仍在變化,但整體走向漸趨明朗:貿易限制勢將加劇,中國顯然是首要目標之一。

 長期而言,貿易緊張局勢的升溫,帶來的風險只會更加嚴峻。這波持續升溫的貿易緊張,反映的是近年的「去全球化」趨勢。即使能避免最嚴重的局面,各國之間也可能被迫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進一步加速去全球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離最壞情況仍有一段距離。根據基本情境預測,貿易緊張更偏向「緊張」而非全面「衝突」,各項限制措施將使全球經濟放緩,但不至於完全停滯。然而,隨著緊張情勢升溫,仍可能帶來一些後果,特別是對中國而言。

 美國及其盟友預計將提高對中國商品的貿易壁壘,理由可能包括保護本國就業、調整貿易逆差,或出於國家安全考量。但與2018年相比,中國如今對美國的依賴已大幅降低,對貿易戰所引發的經濟衝擊也相對不那麼脆弱。截至目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佔比甚至高於2018年,已達到全球總量的32%。相反的,自2018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從近20%降至不到15%;對美出口如今僅佔中國GDP的3%。

 儘管部分中國商品改變出口路線後仍流入美國市場,但中國出口的性質正在發生轉變。像是手機、電動車與5G設備等產品,這些並未在美國銷售,如今已成為中國出口的重要部分。這些變化顯示出,中國正針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進行戰略性調整。

 關鍵問題在於,當貿易夥伴被迫選邊站時,會對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協議造成什麼樣的風險?近期,墨西哥與南韓就表態,準備在與美國談判前,限制中國商品透過「後門」流入市場。

 這使得區分哪些商品是轉出口、哪些是為了當地市場,變得更加困難。部分國家可能乾脆選擇全面拒絕中國商品,在我們看來,這將對中國的經濟成長造成明顯衝擊。若情勢走向如此,就得重新評估各國減少對中國貿易所產生的影響。

 然而,這種選邊策略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過去在中國轉出口貿易中扮演中介角色、因此受益的國家,也可能遭到波及。除非它們能實現「完全在地化」,也就是包括技術移轉與提升在地生產的比例。接下來需要做出抉擇的亞洲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南韓。

 中國的製造業實力雄厚,出口對經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目前中國僅占全球消費的12%。除非中國能大幅提高其在全球消費中的占比、吸納自身產能,否則仍得設法說服各國繼續維持與它的貿易往來。這點對於南半球國家尤其關鍵,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順差近年來成長最為迅速。如今,中國1兆美元貿易順差中,約有近5成來自全球南方國家,其中有兩千億美元的漲幅發生在過去三年。

 不過,這些貿易成長不全然來自轉出口。中企正積極開拓新市場,以因應貿易壁壘的衝擊,並分散出口風險。另一個可能的因應策略,是將包括智慧財產與營運機能的整條供應鏈從中國移出;這與1980年代的日本策略相似,對那些以出口為主要目標、而非內需或友中市場為導向的企業來說,或許是更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