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降至50.2、勉強維持擴張,理由是關稅不確定性導致產量下滑、訂單成長放緩。而歐元區製造業3月顯現初步復甦跡象,但後續不容樂觀。日韓等亞洲國家普遍低迷,原因是貿易戰升級與全球需求放緩打擊企業信心。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1日公布,美國3月製造業PMI由2月的52.7降至50.2,勉強維持於榮枯線50之上,此為連三月擴張,卻是今年以來最疲弱表現。但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3月製造業PMI從2月的50.3降至49,低於50,逆轉前兩月擴張態勢。
標普全球與漢堡商業銀行(HCOB)也公布,歐元區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從2月的47.6升至48.6,接近初值48.7,並創下26個月新高,但低於50。產出指數升至50.5,改寫34個月高點,且為兩年來首度擴張。
HCOB首席經濟學家德拉魯比亞(Cyrus de la Rubia)表示:「情況正在好轉。製造業PMI已連三月攀升,產出指數甚至突破50。原因可能是美國企業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關稅而提前下單,因此接下來幾個月可能看到一些負面影響。」
歐元區各國表現不一。西班牙3月製造業PMI降至49.5的14個月低點,義大利也跌至46.6的兩個月新低。德國與法國則升至48.3與48.5,分別為31個月與26個月新高。
日本au Jibun銀行同日公布,3月製造業PMI終值從2月的49降至48.4,雖略高於初值48.3,但創12個月低點,且連續第九個月低於50。川普上周公布汽車關稅將於4月3日開徵,這可能對日本製造業、乃至於整體經濟帶來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