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成為人口老化發展趨勢,惟現行商業保險並未跟上腳步,針對「住院」定義過於狹隘,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向金管會喊話,醫療險應與時俱進,針對「在宅住院」應納入醫療險保單。另外,下半年健保署要放寬在宅急症住院收治對象,不限失能者,並提高點值及獎勵金制度,鼓勵醫護勇於投入。
石崇良表示,居家整合照護或在宅急症照護,所謂的「家」都是廣義概念,就是病人「常住」地方,包含真正的家,和集中式住宿長照機構。他說,現在居家醫療走向「團隊」模式,包括傷口處理,藥物諮詢、中醫診療、牙科診療,擴大以「全人」照顧。
去年7月推出在宅急症照護,限定三種感染症適用,就是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軟組織發炎像蜂窩性組織炎等,需要住院針劑治療改成居家。而三大契機促成這項計畫變得可行,包括一、長效型針劑發展;二、遠距醫療發展;三、護理人員職業形態改變。
石崇良透露,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將屆滿周年,下半年擬再擴大三類對象,包括不限失能者,例如門診抗生素治療病人;另納入「早期支持性出院」病人,亦即出院需繼續治療的對象;第三將安寧病人擴大可在家住院善終。去年僅試辦,以整合居家醫療加上長照機構約20萬人為適用範圍,下半年會再擴大,如此可解決急診病床壅塞問題。
至於如何獎勵醫護人員參與在宅醫療,石崇良說,目前給付點值約是醫院住院給付費用八成;另外,若原本應住院10天,但實際只住院7天,剩餘3天差額會給付作為獎勵金,以新創獎勵制度提高醫護參與誘因。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保險的「住院」定義十分狹隘,只有在醫院住院才給付,石崇良說,過去台灣醫療保險多附加在壽險裡,以醫院住院為主,但在宅急症照護是在自家或長照機構接受治療,屬住院的替代性服務,衛福部希望和金管會積極洽商,促成商業保險與時俱進,新的保單應納入在宅醫療給付,因為病人本來就會住院,並非額外創造出來的醫療服務支出。
另石崇良說,在宅醫療希望以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作為推動主力,至於大型教學醫院則希望以收治「急、重、難、罕」病患為主,不會強迫教學醫院必須參與在宅急症住院照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