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20%,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長照及失能人口增加,「在宅醫療」應運而生。衛福部去年7月1日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跨出串聯長照與醫療一大步,在宅醫療由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扮演要角,醫界專家建議,應予居家醫療團隊合理差異給付,以利吸引醫護人員投入這項照護新模式。
看見人口老化趨勢,轉型智庫的中技社關切醫療議題多年,去年研究「居家醫療照護研究與挑戰」專題,董事長潘文炎表示,這是台灣第一本針對居家醫療作系統性的專題研究,訪談3間教學醫院、4間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6間基層診所,找出問題提出建言。以台灣醫療水準,潘文炎認為,不僅要走向預防醫學,病人的醫療照護系統也要進一步提升,「居家醫療」是邁向先進國家的一種進步指標。
潘文炎指出,台灣各地結合居家醫療、長照、和社區資源整合新的照顧模式,促進在地安老,截至2024年已有3,340個機構參與,提供一般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醫療等類型服務,有定期診視診療、中醫針灸、牙醫、藥品訪視、呼吸治療等,讓家人有喘息空間。
潘文炎說,訪談中學者專家認為,完善體系建立有助減少病床等醫療資源消耗,且有助病人家屬和醫護團隊間的互動,落實「全人」照顧的核心價值,亦即包括生活習慣、生活起居等,把照顧和照護整合,以人為本的整體照顧。
惟居家醫療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健保給付誘因低,無法吸引醫師投入,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的信任關係不足,醫療人員負擔責任風險大,恐衍生醫療糾紛,及外出診療安全問題等,均影響醫生參與意願。
本專題研討召集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陳振文指出,慢性病急性發作時,需要更密集醫療行為,由居療團隊外出到病患家裡診療,病人在家不移動,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方式,就是「在宅住院」。
陳振文說,專家建議,居家醫療應以偏鄉、慢性病、安寧病患等三類對象優先;而基層診所醫生與患者有信任關係,可作第一線醫療人員;區域醫生及地區醫院可作燈塔醫院,緊急狀況時可後送;政府則負責建構醫院、診所和病人間的連繫運作機制。
他說,建立完善居家醫療體系,可減少病人反覆進出醫院,除了能降低醫療成本外,更可緩解國內醫療人力不足問題,並實現在地老化。台灣為因應高齡化社會與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推動居家醫療已刻不容緩。衛福部近年不遺餘力推動居家醫療,透過政府、醫界與民眾配合,共同為提升我國醫療品質努力,若能在給付上給更大誘因,例如點值和獎勵更高,更能吸引醫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