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度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如何因應其不按牌理政策主張,已成為國際經濟的顯學。其中最為變幻莫測的是,川普不斷宣稱全球對美國的貿易違背公平原則,必須透過關稅制裁。上任總統首日立刻揮舞關稅大棒,先後對來自部分國家進口的產品課徵不同稅率關稅;4月2日起對被列入為對美貿易順差的「骯髒」15國實施對等關稅,讓美國的貿易夥伴造成前所未有焦慮。
川普揮舞關稅大棒,讓全球各國擔憂關稅被迫臣服其「恣意而為」的任我行徑,雖許多學者專家指出,川普所掀起的全球貿易亂局,並非課徵關稅旨意,而是透過「威懾」手段,藉此要求對手談判,順從其貿易條件。不過,問題的癥結是,各國需要配合達到什麼程度,始能滿足川普要求,進而獲致豁免或減少關稅,儼然是川普個人的自由心證。
由於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同時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其超強經濟體為許多盟邦經濟的依賴,既有國際貿易體系在美國主導下進行規範。此一國際貿易所遵循的準則,卻又在川普「單邊主義」,以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夢想下遭到恣意破壞,未來對國際貿易體系的發展,無論是實質面或心理面所造成之影響,既深且遠。
然而,川普所採取的關稅政策,並未獲致各國普遍支持,而是促進許多國家加強聯繫,甚至促進「非美(non U.S.)」市場加速整合共同「對抗美國」思維不斷暈染,從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至加入區域多邊經濟組織更加發展。亦即國際社會仍然希望在「排除美國」影響下,遵循「自由貿易」軸線持續運作,達到減少對全球各國經濟、貿易等層面之衝擊。
其中,最特殊的現象莫過,長期與美國維持友善的歐盟國家,面對川普後推出頗不利美歐經濟關係的貿易政策,雖持續與美國的緊密聯繫,但開始選擇獨立自主,尋求更均衡的對外貿易政策。這些從過去幾個月來歐盟加速推動自由貿易談判,先後完成:與南美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的「南方共同市場」談判,與瑞士、墨西哥之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以及最近進行與泰國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重啟與馬來西亞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等進程,可以發現其端倪。
此一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其來有自。依據世界貿易組織資料,美國進口金額占全球進口市場的比重從最高2000年的18.9%,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13.1%;同一期間,中國大陸從3.4%快速成長至10.6%,至於德國則是從7.5%略為減少至6.0%,日本從5.7%大幅萎縮至3.0%。由此顯示,雖美國對全球進口市場成長的貢獻非常重要,但其占比卻又逐年衰退,無疑說明美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力道正在弱化。
很顯然地,面對川普所掀起的關稅戰火,雖未來將會影響全球對美國市場出口份額,但從不同的視野進行解讀可以發現,若各國市場能夠利用此一機會採取開放合作,則極易整合形塑一個「非美市場」。也就是說,全球各國在出口貿易份額上,並不致於因排除美國,而導致呈現衰退格局。
整體而言,川普政府在單邊主義下雷厲風行所採取的關稅政策,無疑將會促進全球許多國家共同合作,藉此加入「非美」市場聯盟。然而,在全球化、自由化時代下,國際情勢發展充滿許多變數,此一情勢其實是提供遭到國際政治孤立的台灣,在因應未來四年川普總統對全球治理的獨特異行作法之同時,必須掌握這個與各國深化經濟合作之絕佳機會,加強西進歐盟、調整南向政策,進而找出突破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僵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