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從路上打到海上,外媒引述消息人士指出,美國擬對中國製造的船舶或中國航運公司開徵高額入港規費,最高將達上百萬美元。涵蓋貨櫃海運、散裝航運、汽車輪到油輪等主流船型,都可能受到美國計畫對大陸籍、大陸製船舶彎靠美國港口徵收最高百萬美元費用的影響,專家估計,一旦實施,貨櫃輪營運成本可能暴漲至現在的十倍,也可能再度擾動供應鏈,反映在運價。
美國從2024年4月起開始對中國海運物流、造船等相關領域祭出301調查。今年1月,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認定中國在上述領域透過不公平的貿易手段獲取全球領導地位,華爾街日報報導,USTR採取的反制提案包括:一、中國國有航運公司旗下船舶,每次進入美國港口需繳納最高100萬美元。二、其他國際航運公司使用中國製船舶,每次入港需繳納最高150萬美元。三、若船隊50%以上為中國製船舶,每次入港收取100萬美元;25%~50%收75萬美元;25%以下收50萬美元。
該提案處於公眾意見徵詢期,持續到3月24日舉行聽證會為止。外界憂心如新方案上路,美國貿易商和消費者將被迫吸收增加的成本,我業界正緊盯公聽會後續發展,一旦最終敲定實施時間,業界沙盤推演最糟情況是,引發全面「去中國化」連鎖反應,旗下有中國製船舶的航商,必要時將進行船舶調度大挪移,以及新造船轉單、租船解租或是重談等。
根據USTR數據顯示,全球造船產業約1,500億美元規模,中國占比從2000年的5%左右已增至2023年的超過50%,美國造船業占比已縮減至不到1%。2023年建造的貨船、油輪和其他遠洋船舶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造船公司。
新規一旦實施,將對中國最大航運公司中遠集團(COSCO)造成衝擊,航運成本恐暴增十倍。美方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中國透過中遠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運營著全球約19%的商業船隊。
反觀沒有中國製船舶的航商可能迎轉單,在貨櫃輪部分,大陸的中遠海運首當其衝,去年美國線貨量排名前列,一旦減少艙位供給,長榮、陽明、萬海等貨櫃三雄可趁機搶客戶,慧洋、裕民等散裝航商也可望迎租船轉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