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205文/黃惠聆

產險業「大病初癒」 更有底氣向壓力說NO

 經歷一場「防疫保單浩劫」後,產險業不但不再為爭業績殺價競爭,甚至主動將損率高的保單一一下架,當然也不再承保損率高的商業險或車體險,接踵而來的是,外界的壓力又來了!

 疫情前,產險業最被外界詬病的是「殺價競爭」,不少業者為了爭業績,為了「賺賣麵粉的錢,卻承擔白粉風險」,當時不管主管機關如何再三令五申,產險業「殺價競爭」歪風始終盛行,尤其商業火險及車險惡性競爭情況更加嚴重。

 由於每件商業火險保費高,任意車險的業務占比高,因此,商業火險及任意車險常常是被檢舉殺價競爭主要項目。金管會於是2021年元月14日明訂產險公司的商品管理小組至少每半年要檢視一次任意車險與火險,未通過費率檢測的保單,必須有費率檢測調整計畫且費率調整期間不得逾五年,違反者,金管會要開罰60萬~600萬元,即使如此還是有業者鋌而走險,因為只是被保險人一年內不出事,大筆保費就入帳。

 自從防疫保單大虧損之後,不少產險更重視風險,不但不再殺價競爭,甚至主動下架損率高的保單,包括損率高的寵物險、傷健險一張張停售、不再續保;損率高的商業火險如倉儲業、化工業等保費大幅調升,甚至拒絕承保,讓一些業者哇哇叫;損率超高的營業車險甚至找不到願意承保產險。據指出,主管機關已經接獲到來自民意代表的壓力,期主管機關可以出面跟產險業者「溝通」。

 這現象不禁又讓人想到Covid在全球大流行時,民意代表在國會殿堂提出「民眾會不會買不到防疫保單」,於是金管會向外掛保證,民眾絕不會買不到保單,更讓有些產險業者無法如期停售防疫保單,接下來的發展,產險面對排山倒海的理賠案件及巨額虧損。

 為了找產險業的慘賠原因,金管會還透過抽查產險公司保單及金融檢查後終於發現─有多家產險業者在保單設計及銷售過程中「風險控管不到位」,於是金管會保險局在2023年已修訂「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強化保單銷售前、中、後段的規定及管理,建置系統控管承保額度以強化控管。

 經過防疫保單大虧損之後,多數產險業者終於知道「賣白粉的風險」,對於再次面臨到外界壓力,產險業高層認為,儘管產險公司兼負社會責任,畢竟產險公司是私人公司,資本額不高,承保量能也有限,要解決有些行業或個人買不到保單的問題,一定要有多方條件配合,包括風險和費率須呈正比,提高自負額,有再保或共保,被保險人事前要做好「損防」等。

 在各方條件無法完全配合之前,面對於外界壓力或要求,「大病初癒」的產險業將更有底氣向外界說「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