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是排碳大戶,許多人也非常關注中鋼減碳的成果,中鋼也已訂定短、中、長期的碳中和路徑及策略,不過關鍵在於技術能否跟上,及成本是否能降低,否則要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實際上難度並不低。
中鋼每年的排碳量約2,200萬噸,比整個台北市還多,而國內即將開始徵收碳費,也對中鋼造成成本壓力,不過中鋼早已做好減碳規劃,董事長黃建智表示,中鋼碳中和的短期目標是2025年排碳要再減7%,中期是到2030年減碳25%,2050年達到碳中和。
黃建智坦言,減碳初期階段是從降低能源浪費做起,相對比較容易,但碳中和會逐年越來越困難,甚至有些新技術還沒出現,成本也越來越高。
例如中鋼目前也開始氫能冶金吹煉,但氫氣屬於高度危險的氣體,而且何時可以大量取得成本低的氫氣也是問題,此外還得要是綠氫、藍氫,要從何而來是一大課題。
黃建智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預測,2050年全世界的能源將有13%~15%是氫氣,但目前技術可行之外,還要考慮成本可不可行,能不能大量商業化使用。
他舉例,目前一般熱軋每噸賣600美元,若以氫氣冶煉的熱軋雖然排碳少,但每噸要賣1,000美元,市場接受度不會高,因此就他觀察,2030年前大量商業化的可能性不高。
另外,碳中和的CCS(Carbon Capture Storage),難度最高的就是最終的封存,因為要將二氧化碳打入地底,這牽扯到法律面,則需要政府利用法規去突破。黃建智舉例,現在民眾只要住家周邊有儲能設施就會抗議,要儲存二氧化碳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若沒有政府調整法規,很難真正落實封存。
即便如此,中鋼在克服碳中和困境時,也配合政府政策「以大帶小」,中鋼的碳管理輔導團去年已輔導22家,今年目標20家,在輔導過程中讓客戶藉由製程設備的改變、排碳量減少來提升競爭力,也會配合客戶做一些製程上的節省,從冶金面去設計產品,讓客戶排碳量減少、競爭力提高,客戶及中鋼就能共享成本降低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