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規模上看兆美元的太空商機,為當前各國兵家必爭之地,總統賴清德宣示將以發展中低軌道衛星,為進軍全球太空產業的戰略。官員指出,由於台灣擁有資通訊、半導體製造技術等優勢,將著眼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晶片元件與設備,並透過關鍵應用服務落地、建構實驗網、強化產業生態系等三項策略,跨部會合作壯大衛星通訊產業。
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可望於2040年成長至1兆美元,台灣目前以地面設備的零組件供應、製造組裝為主,並有多家台廠打入Starlink與OneWeb兩家衛星大廠的供應體系。據統計,2023年我國衛星產業產值達2,467億元,其中超過9成來自地面設備,衛星製造、衛星服務僅各占約3%,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太空產業被視為具開創新興產業的潛力,近期政院核定「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將推動國內太空、低軌衛星產業列入工作項目,目標是藉由整合地面設備系統,協助業者降低設備開發與測試門檻,縮短量產時程及商品化,加速進入國際衛星供應鏈。
官員說明,國際衛星大廠採用元件規格均不同,想打入供應鏈,得先克服海外送測、多道品保驗證等問題。因此,將建置試驗場域與衛星服務介面,培養廠商的實戰經驗、降低投資風險,同時鎖定國內韌性、海事、航空與其他關鍵基礎設施需求,協助廠商拓展商機。
在技術發展層面,由於衛星是由電力、通訊、姿態控制、熱控等次系統整合而成,國家太空中心規劃建置多個實驗網與驗測平台,如2025年將推出縮距場驗證場域、衛星工程驗測平台,滿足台廠快速驗證的需求。
而為了強化產業生態系,國科會正著手盤點「次世代通訊發展方案」,業界多希望政府挹注資金,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日前允諾,將優先補助國內自主供應鏈,發展高價值、具市場區隔、能開拓國內需求市場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