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1017魏喬怡/新聞分析

稅率比人高 金融業怎打世界盃?

image
我國金融業稅負同樣偏高,以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等國的金融業營業相關稅負為例,均提供免徵或優惠稅率。圖/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金融業雖很會賺,但也承擔了比其他產業更高的稅率。雖說「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但金融業繳稅後最重要的任務,不應是躺在國庫,對稅捐機關來說,早已超收高達千億計的稅負;金融營業稅收3%和5%的差異不大,但對金融業而言,若是能讓這筆稅收用於提升金融業韌性的強化,讓金融業發展更健全,對國家穩定與繁榮,才有更大的效益。

行之有年的「金融建言白皮書」,每年都提許多建言,但仔細比較,只要涉及到「稅」,就是鐵板一塊難以突破。

 據財政部2023年12月的「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顯示,當年稅收預算數約3兆701億元,而去年前11個月已收到3兆2,877億元,超徵額約2,175億元,其徵稅的能力有目共睹,但換個方向想,在坐擁龐大超徵稅款的同時,如鬆開一小步,對產業發展可以推進一大步,是否是一筆更划算的選項?

相較於一般企業的營業行為,有進項、銷項可扣抵稅,銀行保險業因沒有進項稅額不得扣抵,因此一直以來,金融業營業稅稅負肯定較其他行業為重,再與國外相比,我國金融業稅負同樣偏高,以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等國的金融業營業相關稅負為例,均提供免徵或優惠稅率,當我們的經營成本比別人高的時候,正準備捲土重來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只怕一出師就會踢到鐵板。

台灣的銀行業屬特許經營機構,有嚴格的資本適足及監理要求,保險業轉型也有時間壓力,2026年須要接軌IFRS 17保險會計及ICS國際保險資本標準,潛在資金需求均相當龐大,此時如在附加上相對偏高的稅率,墊高其運營的成本,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豈能不受影響?

以降稅挹注轉型能量或堅守租稅原則,都是可能的選項,不同部會對立場的捍衛也均言之有物,問題在於,台灣金融業的GDP與就業人口占比持續低落,此一現象是否要改變,將是新內閣難以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