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經貿正因地緣政治發生激烈變化,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持續燃燒。最近美國禁止車輛內安裝中國軟硬體,擔心美國司機和基礎設施數據外洩,導致聯網及導航系統被操縱。現在連呼叫器都被裝置炸彈,美國當然不相信中國製汽車,但事實上任何產品均有風險,台灣也非中東呼叫器製造商。
跨國企業被逼加速去中,IBM最近關閉中國研發部門,裁掉上千名員工。除了地緣政治原因外,中國市場競爭激烈,本地對手如華為興起,打造自己的生態系,IBM只好找新地點如波蘭、愛爾蘭、印度設立研發中心。
美國發動新一輪制裁,對中國太陽能電池課徵50%關稅,迫使中國太陽能業者重新規劃生產地點,過去集中於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地,但由於美國指控「洗產地」,現轉往中東、土耳其、非洲、印度等地。
■「去全球化」,美歐企業沒討到好處
去全球化的結果是,企業成本上升、未來可能關門或倒閉。全球汽車龍頭福斯考慮關閉一座德國汽車廠與零件廠,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首度關閉德國工廠,主要原因是面臨中國電動車激烈競爭。同理,美國為了國安自建晶圓廠、與台灣為國產化比例要求離岸風電業者採用本地零組件,結果均不理想,反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台灣現已準備鬆綁國產化政策。
全世界最大誤解是,認為已成功重創中國工廠,卻沒有想到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抵制結果,使得中國走上再工業化、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再全球化,讓企業加速出海、布局全球。在一個兩岸相對友善、中國為全球製造中心的時代,台商如富士康有很多優勢。但在中國企業遍布世界、台灣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台商除半導體還能對美日輸出外,整體產業環境已變得更加艱難。
中國在綠色能源技術快速發展,以及持續降低對進口能源長期依賴的戰略,基本上已經奏效。再生能源就是中國地緣政治的武器,全球減少對俄國廉價天然氣需求,使俄國不得不更傾向中國;同理,阿拉伯油國也與中國走得更近,不動聲色對付在中東全力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簡單來說,再生能源使中國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但卻可能使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加深。
■陸企布局全球,生態系更加強大
未來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這使得中國變得更加強大。過去美國是市場,中國是工廠,而台灣在製造環節扮演一定角色,但美國仍掌握產業鏈大部分價值。
不過現在世界變了,沒有安卓,還有中國的鴻蒙;沒有特斯拉,還有比亞迪,而且性價比更高;沒有輝達,還有華為,且晶片功能已不相上下。中國生態系不需要依靠美國,光靠國內市場即可培養出世界一流企業。
中國不一定要依靠世界,但世界不能沒有中國,這是殘酷的現實。所有美國大企業,從蘋果、特斯拉、耐吉、星巴克、微軟、輝達、波音、高盛,沒有人願意放棄中國市場。IBM雖然關閉中國研發中心,但不代表其產品不想賣給中國,這都是被美國政府逼的。現在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已超過五成,全世界車用半導體和零組件供應商,都想強化和中國電動車生態系關係。
歐洲國家頭腦遠比美國清醒,不會隨美國起舞,隨意打壓中國。課徵中國關稅,反而會害到自己;撤出中國市場,即將一半以上市場拱手讓人、等於自尋死路。德國總理蕭茲4月率龐大企業團訪華,推動經貿關係、但強調公平競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訪問法國,受到總統馬克宏高規格接待;義大利雖然退出一帶一路,但總理梅洛尼7月反而率團訪問北京,提升雙方經貿關係。
中國最近提出新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清除新興產業的准入障礙,鼓勵更多外國企業參與。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中產階級市場,不像印度,雖有14億人口,但很多產業仍在初級起步階段。未來中國本土業者崛起,在智慧手機領域,美商蘋果最近市占排名掉到第六,前五名都是中國業者;在電動車市場,前十名僅有美商特斯拉一家是外資;在連鎖咖啡,曾垮台的瑞幸咖啡最近重新站起,硬是擠下美商星巴克。
■台灣重押半導體,影響整體競爭力
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台灣違反世界潮流,和中國全面切割、從工廠到市場,把大部份資源押在半導體,影響台灣整體產業競爭力甚鉅。未來台灣必須做四件事:一、加速全球布局;二、鼓勵策略聯盟,包括異業結盟及垂直整合;三、善用合資及併購,尤其在海外;四、改善兩岸關係,這是最有效的解方,但恐怕也是最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