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930■文/于國欽

不均衡時代 總體指標需要變異數

image
圖/本報資料照片

統計學第一章告訴我們,藉由測度位置(location)及變異(variation)這兩個特徵,可以了解這群數據的意義,兩者缺一不可。

 話雖如此,多數時候我們還是只關心出口連十紅、薪資創新高,以及景氣亮紅燈,至於20多個行業的榮枯、逾800萬上班族的薪資消長,官方未曾編有變異數、標準差,也就少有人聞問了。我們不知不覺,已慣性的關心location的移動,而忽略variation的變化。

 ■產業發展差異愈來愈大,平均數已無法呈現國情

 從統計上來說,樣本平均數具有不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及充份性,是location的最佳估計量(best estimator),政府平日所發布的總體數據清一色都是平均數,20年前還好,晚近隨著產業發展差異擴大,這個最佳估計量已無法反映多數人的感覺。許多時候,政府高層拿著平均薪資展現政績時,卻被網路嘲笑不食人間煙火,就是這個原因。由此可知,如今還要以平均數來呈現國情,已然是時不我予。

 平均薪資升高,與多數人的感覺不同,這是各業薪資結構出現巨變,是變異(variation)的問題,可用變異數或標準差加以測量,然而,現今官方所編的總體數據只呈現location的移動,卻沒有反映variation的變化,如此片面的數據,要人們不誤解也難,統計學第一章要我們兼顧location與variation,是有道理的。

 改善的方法,可以在每次公布平均數時,也公布變異數,也就是除了location的數據之外,多公布一些variation的指標,如變異數、標準差或離散指數等等,如此一來,就可以讓我們了解出口、訂單、生產、薪資、就業這些數據的結構出現什麼變化。有了變異數、標準差所呈現的長期趨勢,統計可以詮釋的更週延,讓人聽得更懂,如此一來,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嘲諷,自然會消聲匿跡。

 當然,也可以充實location的指標,除了平均數,再多編一些中位數、眾數,近年家庭收支、薪資統計除了平均數,也附加了中位數,薪資中位數自2016年創編,每年發布一次總薪資的中位數,以111年而言,年薪平均數近70萬,中位數僅52萬,解了不少人的疑惑,日前主計總處又創編「經常性薪資中位數」,日後將逐月發布,這也算是政府統計的一大進步。

 儘管location充實了,variation的統計直到如今,仍付之闕如,於是統計部門把中位數除以平均數,以今年1~7月每月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3.7萬,平均數是4.6萬,兩者一除等於0.802,比去年0.797略高,這代表什麼意義?日前記者會上官方只從算數意義的說明,說這代表中位數近一年來的增幅大於平均數增幅,至於比值的經濟意義為何?仍未詳述。

 任何比值,都有其實務上的意義,例如勞動市場的求供倍數,半導體接單出貨比、資本所得比、Marshallian K等等,這些比值可以協助我們判斷勞動市場、總體景氣及貨幣市場的變化,提前示警。同樣的,薪資中位數對平均數的比值,除了有算術上的說法,也該有經濟上的解釋,主計總處下月發布時,自當有周延的論述才是。

 ■中位數對平均數比值,可反映變異數,測量不均度

 「中位數對平均數比值」到底有何意義?其實,關心近十年薪資統計者大概都明白,平均數之所以升高係來自極端高薪者的貢獻,而中位數係則代表中產階級薪資的變化,比值升高代表中產階級處境改善,下滑則反映中產與極端高薪者的差距擴大。平均數、中位數雖然都是location的統計量,但相除之後,卻可反映variation的變化,也間接可看出薪資分布的不均度,如此說來,這也可以算是測量不均度的指標,在沒有變異數、標準差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可供判斷的統計。

 哲學家培根曾說:「金錢有如肥料,撒不開就沒有益處。」這個比喻甚妙,短短數言便闡明了成長與分布的關係,以此而言,薪資成長的均與不均,產業發展的均與不均,非僅攸關社會和諧,也將大大影響經濟成長。長期以來,總體指標所忽視的variation,除了旁敲側擊的推估,也應該有系統的加以編製才是,變異數也好,標準差也罷,離散指數也行,尤其在這個不均衡時代,都該試試,不只是薪資統計,最好所有總體指標都盡可能試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