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920社論

美台央行各有盤算 貨幣政策暫難再同步

image
台灣央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直接劍指「炒房」,以免過度高漲的房價帶動物價壓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台央行19日一前一後宣布最新貨幣政策,美國聯準會(Fed)正式啟動新一波降息循環,台灣央行則走向緊縮道路,除反向升準1碼(0.25個百分點),同時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過往台灣貨幣政策往往與Fed亦步亦趨,現今因雙方各有盤算,短期政策走向分道鑣已成必然之勢。

Fed這次降息2碼,並不讓市場意外,且美國反向採取寬鬆措施的目標明確,一是先前困擾Fed的通膨已獲顯著控制,二是美國全力爭取經濟可以軟著陸,除了經濟成長率必須維持不墜,就業情況也是Fed行動的關鍵指標,若無意外,到年底前美國都還有持續降息的空間。

至於台灣央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則是直接劍指「炒房」,以免過度高漲的房價帶動物價壓力。從上一次央行理監事會議事錄中,多位理事提及租金可能加劇通膨的隱憂,到央行要求行庫填考卷「自主管理房貸授信」,早就明白告訴市場,央行已經準備好要再次出手。

正因這次央行是有備而來,相關政策可說一環扣一環,邏輯嚴謹且目標明確。首先,從貨幣工具來看,央行以調高準備率取代升息,對目前已揹負房貸者而言,不會因利息增加而影響財務調度,但對銀行而言則是逼迫其因成本提高,必須更謹慎定價和挑選客戶。

再就對象來說,央行很清楚是把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利刃對準投資客而非自住者,擺明要投資客學一個「Lesson」(教訓)。對於有自住需求的民眾而言,除了貸款成數不受影響,央行本次加碼調降建商餘屋貸款成數,用意就是在明示建商應適時降價,這對望著高房價興嘆的民眾,無異是另一種居住正義。

至於央行的政策目的,顯然不是要打房市,而是打投機、壓房價。如果央行真要打擊房市,理論上最好的武器即是大幅調高利率,另一個則是緊縮建商的土、建融授信成數,但這兩件事央行目前都沒有做,顯示央行瞄準的就是擴充財務槓桿炒房者,也就是投資客。

從本次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四大措施來看,第一是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的第一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央行所以未限制貸款成數,還是基於考量民眾或許是真有購屋需求,但既然名下有房屋,代表這些人有一定還款能力,不必透過寬限期來以時間換取空間,且這一招可有效防杜人頭戶。

其次則是自然人第二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三是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及第三戶(含)以上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這部分則是針對未能妥善自主管理房貸的銀行「強迫答題」,直接把額度逼出來給政府希望照顧的無自住房屋、首購族使用。

畢竟從這波不論房市之亂還是房貸之亂以來,府院高層的態度明確,就是力保首購族和無自住房屋者,且依政府居住正義的政策方向,照顧的主要是經濟相對不強勢的普羅大眾,因此有能力買第二、三戶,或是買得起豪宅(高價住宅),以及開得起公司的法人戶,都不在政策的優先名單。

換言之,央行打的算盤之一,就是上述這些人的房貸成數下降、可貸金額減少,相對就應該可以空出更多額度給政策力挺的無自住、首購族;加上相對而言,不論是法人、高價宅或購置第二戶以上住宅,也都較易給外界炒房的聯想,限縮相關房貸成數可說是一舉兩得之策。

至於餘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如前所述,最主要的功用就是在暗示建商降價。特別是依央行對於餘屋的定義,是取得使用執照後超過三年仍未售出的房屋即視為餘屋,由於餘屋貸款是建商維持資金周轉的重要工具,央行再縮減餘屋貸款成數,抑制建商囤房炒作的用意不言而喻。

回到央行最新公布的經濟成長及物價估測值,不論全年預估經成長率3.82%,還是物價增幅2.16%,都還算健康、合理,不到央行須大動干戈的程度,央行此時出手顯然是項莊武劍,意在健全房市,除平息預期心理,還可同時化解先前府院指導棋架空央行獨立性之說。

必須提醒央行的是,銀行不動產授信集中度偏高、放款水位逼近銀行法72-2條上限的問題,都仍待時間消化,也非央行貨幣工具能夠解決;就算央行有意引導銀行授信流向,也難保銀行一定會如央行的意。央行本次的大手筆,民眾領不領情、銀行聽不聽話、市場埋不埋單,至少要觀察一到兩季,短期難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