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916社論

關於「台灣投資儲蓄帳戶」(TISA)的商榷

image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關於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五大計畫,近年來金管會罕見關於金融產業發展的重大規劃。圖/本報資料照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9月10日在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舉辦的「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與產業高峰論壇」,提出關於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五大計畫,包括壯大資產管理、普惠永續融合、財富管理促進、資金投入公建、擴大投資台灣,基本涵蓋各界對於資產管理中心的期望,也是近年來金管會罕見關於金融產業發展的重大規劃。

我們注意到,彭主委的規劃案頗為務實,沒有空喊追趕新加坡、杜拜、倫敦等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口號,而是直指「假設本國人財富都沒辦法留下來,你怎麼去吸引外資?」他提出「留財」跟「引資」應該並重,甚至「留財」會是更重要的基本觀念。

的確,台灣長期作為國際資產管理業務的「輸出國」,台灣富豪是跨國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要貢獻者、台灣散戶充沛的銀行存款是外國基金公司最佳的吸金池、而壽險公司的海外投資規模換算成新台幣更高達22兆元。把國人的海外財富召喚回國,留在本國金融機構管理,將資本運用的供應鏈所創造的層層附加價值,儘量留在台灣金融體系之內,正是邁向資產管理中心的第一步。

在這份規劃案中,也提及鼓勵民眾投資金融商品的「台灣投資儲蓄帳戶」(TISA),這顯然是部分業者與學者受到最近日本政府大力推動日本投資儲蓄帳戶(NISA)的影響,有樣學樣的主張。

我們必須指出,日本政府從安倍晉三擔任總理期間提出NISA租稅優惠帳戶,到即將卸任的岸田文雄任內加碼NISA免稅優惠額度,政策背景與台灣截然不同,兩國國民對金融資產的風險偏好與對證券市場的參與程度也不同。如果只是為了「台日友好」去學NISA,對台灣金融市場的幫助不大,實務上也無助於增進普惠金融的福利。

日本政府推動NISA,主要背景是在歷經30年的經濟下沉後,日本國民養成極端保守的集體意識,家戶的資產總額在去年底達到2,100兆日圓,換算約為15兆美元、或新台幣450兆元,其中高達一半是躺在銀行毫無收益的現金。日本政府希望將巨額、沒有資本效益的國民儲蓄移轉一部分到資本市場,一方面可以增加國民資產的報酬率,有益於家戶累積退休養老基金;另一方面則提供企業擴大資本支出所需要的資金,強化日本企業中長期的業績增長。

日本人對於證券市場的參與意願極低,日本證交所統計日股的個人戶交易比重僅有24%,外資交易比重則高達67%,其餘約9%來自國內法人。散戶太保守,死抱現金不投資,政府鼓勵民眾的資金進入股市,是日本特殊背景的產物。

 相較之下,台灣證券所統計今年第二季台股的交易,自然人占集中市場總成交值比重為55.24%,外資為32.36%,國內法人為12.40%,而台灣有交易紀錄的個人高達526萬餘人。台灣的普羅大眾積極參與股市交易,ETF這幾年飛速的增長,也顯示台灣一般家戶在理財的積極度、理財的專業能力等面向,早已遠遠超越日本。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在證券投資的領域,日本人還停留在幼稚園,而台灣人早就進步到高中生的程度,拿引誘幼稚園孩童的糖果來鼓勵高中生,恐怕成效有限。

 此外,日本政府敲鑼打鼓推動NISA,證券公司也努力吸引散戶開設NISA帳戶,但是日本人卻大量將NISA資金轉成美元,投資在S&P 500相關的ETF,今年上半年每個月都有約1兆日圓的NISA資金轉成美元投資美股,不只對日本上市公司幫助不大,反而加劇了日圓貶幅。

 如果再細看台灣金融業者關於TISA的建議,包括每年可享2.4萬元投資列舉扣除、員工福利信託投資收益與儲蓄投資收益合計扣除額27萬元,企業加薪可加成減除、債券ETF免稅優惠延長十年、產創條例十分之一投資5G、智慧機械租稅優惠適用年限延長至2029年底、甚至還有期貨契約與選擇權交易稅減半等,就可看出業者「以TISA為名」去拼湊政策的意圖,到底實益何在,實在值得進一步探究。

 如同彭金隆在金總的論壇所主張,金管會對於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的規劃只是起點,需要很長時間努力,各界應該以務實態度針對這份規劃報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台灣龐大的國民財富為基礎,先將國人的海外資金逐步吸引回國,經由本國金融機構架構出有效的資產管理產業供應鏈,把資本積累過程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都留在本國金融機構與投資大眾身上,強化本土資產管理行業的管理規模與核心專業能力,若能長期且務實推動,左手有錢、右手有專業的資產管理產業,必將逐日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