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824社論

「讓美國再次偉大」恐落得鑼聲大成果小

image
圖/美聯社

美國民主黨黨代表大會,正式確認副總統賀錦麗與明尼蘇達州州長華茲將代表參選正副總統。儘管兩黨在經濟、稅制、能源等諸多政策上南轅北轍,但對於「振興美國製造業」的重大課題卻是有志一同。從民主黨的歐巴馬、共和黨的川普再到民主黨的拜登政府,都有雄心扭轉美國去工業化趨勢,挽救產業結構偏倚、國際競爭弱化、傳統產業就業崗位減少,以及區域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但歷經三位總統近16年的努力,相關政策績效不彰,因此今年兩黨候選人再度高呼「美國優先」,已很難激勵民心。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調查報導就潑了冷水。該報調查發現,美國與《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兩個法案,相關且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重大投資計畫有114個,總金額2,279億美元,但其中有約840億美元(占36.86%)的項目進度落後,包括台積電亞利桑那州二廠量產時程預計將延後兩年投產;有些投資甚至已經擱置或將廢棄。

此中原因很多,多種因素制約導致的遲滯,各方不免對拜登總統篤信工業轉型有望為美國帶來就業與經濟效應的說法高度懷疑。美國製造業萎縮導致產業空心化由來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造成製造業外移或是滅絕的不利因素消失之前,一切努力都是事倍功半,無法在根本上恢復製造業榮景。

這次總統大選,前總統川普舊調重彈,宣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也再提促使產業回流之道的政見。他說要重建供應鏈,承諾要把斷裂的供應鏈從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手中帶回美國,恢復美國製造,並對這些長期從美國獲益的國家加徵1~2成的關稅。這些話並不新鮮,拜登政府已經努力在做,多管齊下,包括編列大筆資金和獎勵政策,提供稅收優惠和補貼以鼓勵製造業在國內生產,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國內外企業投下鉅資卻進展有限。

拜登政府將重點放在半導體、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設備、醫療設備和藥品等戰略性產業上。一些回流的製造業投資自動化和先進製造技術,以期提高競爭力。基於維護安全和重建供應鏈之需,拜登政府還大力促成半導體產業擴大投資,也軟硬兼施,將台灣、韓國半導體業拉到美國投資。其中,又以台積電在美設廠最受矚目,但進展不順的原因也最具指標意義。

該公司陸續規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三座工廠,但進度一再推延,從2020年宣布投資迄今,四年過去了,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還未產出一顆晶片。這件美國史上最大的外人直接投資項目,累計投資預計將達650億美元,但遭遇多方面問題,尤其是工程師短缺、工會介入、產業鏈不完整及成本高企等難題。更何況川普已經宣告,他當選後將廢除所有「拜登經濟學」及相關法律。

政策的不穩定性如何能取信於大企業?美國製造業回流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第一,在產業經營方面來說,美國勞動力成本偏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第二,傳統產業技能短缺,創新能力萎縮,高技能製造業的工程師與工人都嚴重短缺,需要時間和資源培訓。第三,基礎設施不足,許多地區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來支持大規模製造,更新和擴展基礎設施需要大量投資與長期時間。

第四,監管環境嚴格,環境保護和安全法規比多數國家更嚴格,大量增加合規成本。第五,供應鏈不完整,重建本地供應鏈需要時間和大量投資,某些關鍵原材料或組件仍需要進口,又提高生產成本。第六,能源成本相對較高。第七,不具全球競爭優勢,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吸引和保留製造業,甚至提供補貼,全球市場的競爭激烈,美國相對處於劣勢。

除此之外,美元匯率的變化可能影響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而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影響長期投資決策;初始投資成本可觀,搬遷或建立新的製造設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本地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多偏好較便宜的進口產品。這些因素加總起來,使得製造業回流難上加難。何況其他製造業強國已創作諸多優勢,原非美國所能及。比如,中國大陸每年理工專業畢業生人數為美國的13倍,而且美國產業向金融壟斷資本傾斜久矣,年輕人對於向科技研發隊伍轉移的興趣缺缺,也多不願賺製造業的辛苦錢。

美國工業產值一度占全球比例逼近5成,如今已下滑到不及2成,相較於十年前,製造業的建造開支略有增長,但不足以改變製造業佔比偏低趨勢。候選人在選舉期間大聲敲鑼打鼓,可以加大雷聲,但執政後所下的雨點,不足以解除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