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兩岸關係研討會18日閉幕,兩岸學者提出增加兩岸交流之建言,有學者認為,應該為經濟交流「創鏈而不是斷鏈」,呼籲陸方恢復日前中止的ECFA早收清單優惠關稅項目,並讓ECFA成為兩岸間的鏈結,評估增加優惠關稅項目。
大陸去年對我方發起貿易壁壘調查,並在年底認定構成貿易壁壘後短短數日,於12月21日宣布今年元旦起中止12項石化相關的ECFA早收清單優惠關稅。今年520後,大陸又在5月底宣布6月15日起中止134項早收產品優惠關稅,此次波及產業不僅石化,還包括許多傳統產業、運輸工具、運動產業等,幾乎涵蓋所有大項,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投下震撼彈。
國台辦旗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舉辦為期兩天的2024兩岸關係研討會,18日上午進行總結,與會學者均認為應該多加強交流。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潘兆民表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載體,應該要強化,要「創鏈而不要斷鏈」。
潘兆民認為,兩岸經貿方面也應加強交流,日前陸方中斷ECFA部分早收清單項目,影響的是台灣主要就業族群,「制裁來制裁去,甚至制訂懲治台獨條例,打到的、倒楣的、懲罰到的都是台灣民眾,不是台灣當局,不是打到那些指導台獨綱領或是故意製造兩岸對立的人」。
潘兆民建議陸方,在經濟上的鏈結不能斷,不僅不要對台進行經貿制裁,還要增加ECFA的鏈結,至少應該恢復過去的鏈結,「除了文化鏈結外,經濟不能忽略,經濟的鏈結是最快的。」
潘兆民進一步指出,經濟上的鏈結,說是誘因也好,或者是經貿的一個平台設計也好,都會製造敏感性的鏈結,因為台灣人若受惠於經濟的鏈結,會擔心斷掉而不敢去破壞,所以這個經濟鏈結應該「要深、更廣」。他強調,「陸方一直強調入島入心,經濟鏈結更要去做,怎麼可以讓它一步步斷掉」。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杰認為,兩岸各界應合力衝破「綠色屏障」,開展高品質、精細化的交流合作,特別要開展以文化、歷史為主的「軟交流」,開展專業性、小規模、精細化的「智交流」, 開展沉浸體驗式、對口互動式的「慢交流」,取得交流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