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利潤下降、外部制裁等內憂外患,市場普遍認為行業面臨低谷。但從2008年起,就跨足太陽能與新能源事業的大陸台企聯副會長、銀川台協會長、巨皇集團董事長李京安認為,早期的太陽能產品已到了汰舊換新階段,「估計還可見到10~20年發展前景」。
李京安1993就到中國大陸投資,歷練逾30載。2008年時,他嗅到大陸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商機,從沿海省份轉移到西北,以寧夏為起點,在西北五省開始從事太陽能的建設、營運管理,之後再跨足到新能源與房地產開發等領域。
他表示,早期從事新能源產業,因科技及配套建設相對短缺,成本極高。如今產業相當成熟,加上大陸官方陸續建成特高壓電網進行「西電東送」,不僅提升綠電的使用範圍,電價成本也快速下降,極具市場競爭力。
他指出,最早推出的太陽能發電板,囿於當時材料與技術問題,有發電量偏低、設備占地過大、不符合環保標準等問題,帶動設備汰換需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時間還很長,「我還看的到10~20年的商機」。
對於歐美打壓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並指控存在輸出過剩產能一事,李京安的回應是「一笑置之」。因歐美企業進場晚、技術不足且用工成本高,缺乏競爭力才祭出此番措施。他認為,制裁效果並不大,因為在市場經濟運作下,中國大陸太陽能產品仍極具優勢。
除了外部壓力,他坦言大陸內部面臨市場復甦緩慢的問題。從製造業的接單情況來看,雖稍有回暖,但要恢復過往水準,「大概仍須兩到三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