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基金財務缺口持續擴大,造成許多民眾憂心忡忡。勞保年金改革早就迫在眉睫了,台灣在明年(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領取年金給付的人數只會持續增加,但繳勞保保費的年輕勞工卻快速減少,人口紅利將在2028年全部用盡,因此勞保越晚開始改革,政府的成本只會越高。
今年5月勞動部長何佩珊在立法院提出「財務撥補就是改革」、「只要有政府在,勞保絕對不會倒」的論述,重申自2020年起,政府對勞保基金逐年增加撥補金額,近年來已挹注2,670億元,且截至今年5月底勞保基金資產已達9,989.6億元,因此沒有破產問題。以上論述引發許多學者專家的撻伐,認為若撥補也算是年改,那麼在2018年軍公教年改時撥補額度遠低於勞保,為何不繼續用撥補就好,卻要大砍軍公教員工的退休金?
勞保基金自2017年首度出現入不敷出,至今已連續第七年收支逆差,都是因為勞保老年給付成長太快,而保費收入與投資報酬率跟不上負債增加的速度。根據最近一次勞保精算報告,在2023底勞保的「精算負債」已超過13兆元,若勞保在2028年真的破產,該年就需要由財政部直接撥補支出1,267億,而此資金缺口到2029年將擴大為4,170億,2030年7,580億元,到2031年就會超過1.15兆元,之後每年支出金額還會加倍成長。
從現金流量來看,勞保破產後,未來需要給付的金額恐怕是國庫無法負擔的,就算從現在開始,政府每年都撥補1,200億元也無法解決勞保破產危機,而且這些國庫支出更會排擠到政府其他重要的綠能與經濟民生政策,將嚴重衝擊國家經濟成長。可見,搶救勞保絕不能只靠政府撥補,賴清德總統必須提出有效的年改方案。
借鏡國際年金改革成功經驗,大多會從政府、雇主與個人儲蓄三層退休金制度同時改革做起,如此更能事半功倍。台灣也應學習荷蘭、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制度,建議可從四個多元改革方案著手:
1.保障勞工最低退休給付:過去「多繳、少領、晚退」的年改方案不宜全面減少給付,因為勞保缺口太大,如此持續改革將嚴重侵蝕勞工退休所得,而且目前勞保年金平均給付金額只有18,294元,有61%的勞工領不到2萬元。因此,為保障勞工基本退休權益,台灣的年改必須走分層改革,對高所得勞工(如投保薪資35,000以上)可以降低給付,但對低所得勞工必須保障最低年金給付金額。
2.成立「國家年金儲備基金」創造永續財源: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透過年金儲備基金增加退休金儲備財源,台灣也應該透過新財源(如增收營業稅等)成立「國家年金儲備基金」,用於彌補勞保、退撫基金或國民年金基金的財務缺口,如此也可以確保未來勞保有缺口時不須由財政部支應,這樣不但可解除國人對勞保破產的信心危機,更可降低年輕世代勞工需要不斷撥補勞保的世代不均現象。
3.勞退新制應建立自選投資機制:國際上大多數確定提撥制雇主退休金都早已實施「自主投資」機制了,例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CPF),不但開放「自主投資」,並設立「自動增提」機制提高勞工提撥率。過去許多學者不斷推動「勞退自選」機制,今年4月一項針對新立委所進行的意向調查顯示,有71%支持勞退開放自提自選。尤其,此項改革勞工權益將完全不受影響,只是多一個投資選項,而希望留在政府基金的勞工仍能享有保證收益保障。勞退自選平台會有篩選機制,只有優質的專屬退休投資商品才能上架,並會定期監督其投資績效,又有稅負優惠增加勞工自願提撥誘因,勞工也可依不同年齡選擇適合的投資標的,這比目前勞工在沒有稅負優惠下自己去市場上亂買基金卻要承擔投資損失更好。
4.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許多國家早就實施鼓勵個人退休儲蓄的稅賦優惠制度,例如美國個人退休帳戶(IRA),日本在2014年也推出日本個人投資儲蓄帳戶(NISA),鼓勵民眾定期小額投資基金或證券,當年投資收益可免20%所得稅。最近金管會也表示支持推動建立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制度,建議財政部可以透過一定金額的租稅優惠,鼓勵全民趁早退休理財,此項改革不但可以活化金融市場,更可以助攻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要解決勞保破產危機絕不能只靠政府撥補,同時也不應該只改勞保,需要更完整的三層制度多元並進改革方案,透過建立一個可以做到永續年金的改革藍圖,才能真正解決台灣的勞保財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