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719社論

向左或向右?正確解讀中共20屆三中經濟路線

image
圖/新華社

在各界高度關注下,延宕已久的中共20屆三中全會終於召開。經歷四天,7月18日會議結束後,中共依慣例立即發布全會公報,以作為此次會議的總結。歸納公報內容,主要有「三大延續」:

 一是延續二十大以來的經濟路線;二是延續習近平一貫的辯證統一論述;三是延續對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高舉。雖然這樣的延續,可能又被視為老調重彈、舊瓶裝舊酒,但細究這「三大延續」後可以這麼說:此次三中全會不但極具歷史意義,更將是影響世界格局的一次會議。

首先,在路線方面,雖然經濟相關內容並未脫離二十大以來論述,但此次會議的重申,意味著中共推動產業結構改革的決心。具體來說,就是修正11屆三中全會以來,大陸經濟飛速增長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包括產品附加價值低、產業位於全球產業鏈低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循環、關鍵技術關鍵零組件過於依賴外國等問題。但要將這多年來的積病,求在朝夕解決,顯然並不現實。因此,大陸當局會提出怎樣的經濟政策落實三中全會的經濟路線,特別是如何「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時「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將是後續觀察重點。

其次,在論述方面,公報強調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政府對市場必須「放得活」又「管得住」,以及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樣「既要」、「又要」的辯證式論述,揭露的一大重點,是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並非起全部作用。換言之,面對歐美等西方國家揚棄「市場至上」、對新自由主義進行顛覆性反動,回歸以大政府姿態重新審視全球經貿環境前提下,中共認為,因應如此「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一方面要有強而有力的黨和政府領導;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能審視度勢,根據當下現實情況,提出相對政策因應。而這基於歷史唯物論的認識論,基本上為中共政策施為的靈活度,提供了最大的空間。

最後,在目標方面,此次公報結語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雖然二十大以來,中共對中國式現代化已多有闡述;然而,在歐美對大陸採取更強的打壓與圍堵的國際情勢下,中共透過例如彙編習近平講話的「必須自信自立」文章,揭示了中共將再一次的向西方現代化道路告別的決心。

 誠如中共官媒多次強調,必須改變過去提到改革就必須以西方為圭臬的思維,回歸中國自身情況,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就是說,中共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最大的意義,在於這是一條人類文明從未實踐過的道路。

事實上,在此次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有論者認為,此次全會將會如中共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由「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1978年11屆三中全會一樣,提出全面開放的論述或政策。然而,雖然11屆三中和20屆三中都強調「改革開放」,但由於時空環境不同,11屆三中更著重「開放」,20屆三中更著重「改革」。

因此,若比較習近平主政以來的18屆三中和20屆三中,可以清楚了解: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20屆三中,可說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18屆三中的「2.0版」。換言之,雖然都強調改革,但在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此刻,中共強調的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將不只是發展,而是發展和分配並重的辯證統一路徑,甚至是強調分配多於發展的共同富裕目標。

總的來說,此次20屆三中全會揭櫫的經濟藍圖,一方面是強調要加大對外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以促成高質量發展的右傾路線;另一方面,則是強調透過加強政府調節能力,以推動稅收、社會體制改革,進一步促成共同富裕的左傾目標。

中共認為,在「剩下的都是難啃硬骨頭」的前提下,只有透過這樣戰略向左、戰術向右的彈性方式,才能因應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而對中共來說,基於「目標明確、道路崎嶇」的認識,只有摸著石頭過河,才能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因此,若是化約認定20屆三中就是路線的左傾,基本上不但是對中共路線的誤讀,更是對其未來可能政策的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