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605社論

不變不行的台積電怎麼變?

image
隨著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美國越來越明目張膽的打算將先進晶片從台灣移轉分散,台積電確實到了「富不變、變不通」的關鍵選擇階段。圖/本報資料照片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6月4日舉行股東會,董事長一職正式由魏哲家接任,外界也關注身處人工智慧(AI)新紀元,魏哲家領導下的台積電會有什麼變或不變。

現在這個世界,「窮則變、變則通」不再是商場上最常被談及的話題,大家更關心那些久居壟斷地位的龍頭企業能不能治癒自己「富不變、變不通」的病灶?

這什麼意思?

芬蘭諾基亞(Nokia)及瑞典愛立信(Erisson)的手機事業被美國蘋果(Apple)取代,已是個老掉牙的故事。檯面上的大型企業要嘛不信江山喚不回,要嘛就像美國Big 7一樣拚命押注轉型方向。但全球政經變化越來越變化莫測,能源轉型壓力越來越迫在眉睫,再漂亮的成功故事與豐功偉業也保證不了在當前這個充滿黑天鵝與灰犀牛的新世界中再拔頭籌。

其中,煙硝味最重的當屬半導體產業。5月28日,身為半導體封測重要基地的馬來西亞,其首相安華表示,將對半導體產業訂下吸引5,000億馬幣(逾新台幣3.4兆元)投資額的招商引資目標。不止於此,5月24日,中國大陸高調宣布成立第三期針對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大基金」,註冊資本額達3,44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5兆元)。台灣勁敵韓國也在5月23日宣布高達26兆韓元(約新台幣6,122億元)的晶片產業激勵措施。5月11日,越南計畫投資部副部長陳維東(Tran Duy Dong)接受日經新聞訪問時就表示,河內當局將透過稅額減免、研究支出和投資發電廠等基建設施,吸引晶片投資人。

亞太地區不過是全球半導體爭奪戰的一隅,據Bloomberg報導,以美國和歐盟為主的大型經濟體已編列超過810億美元(約新台幣2.6兆元)投向下一代半導體。3月12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甚至帶領著貿易投資代表團先後訪問了菲律賓和泰國,信誓旦旦宣誓將幫助菲律賓與泰國增加半導體的投資,以避免全球的晶片供應鏈過於集中。

這一切劍指何方大家心知肚明,隨著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美國越來越明目張膽的打算將先進晶片從台灣移轉分散,台積電面對這樣的國際現實,確實到了「富不變、變不通」的關鍵選擇階段。

 4月3日的台灣大地震發生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大地震凸顯了台灣晶片製造業面臨的風險,甚至引述一名專家表示,全球先進晶片供應鏈多元化的發展速度不夠快,供應鏈過度集中台灣的風險必須立刻解決。全球供應鏈專家和美國官員更是隨棍而上,紛紛表達了對美中貿易緊張以及台海危機可能重創半導體業的擔憂。

當然,新冠疫情造就的晶片供不應求,確實讓台積電一下子成了人人稱羨的台灣護國神山,但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與抓戰犯的慣性,也讓台灣半導體聚落一夕之間面臨新的挑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出的「全球化已死」確實言簡意賅,也是各國政府如今紛紛不計成本想要改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半導體布局背後思考所在。

以上所言已然是個全球性的不可逆趨勢,從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出現的建廠延遲到難以跨越的美國工會與環保要求,所有的政經考驗與人才爭奪都在提醒台積電的跨出台灣殊為不易,但重要的是台積電在台灣行之有年的運作模式,不但不容易被其他國家照單全收,水土不服更是意料中事。台積電最好的未雨綢繆就是「順勢而為、分散風險」:必須破釜沈舟,才能以台灣為全球運營研發中心,集中心力順應地緣政治的在地化生產。

同時間,少子化也已是全球的不可逆趨勢,半導體產業過去在台灣得天獨厚享有的高品質低成本人力資源已不復存在,台積電的第三代領導人必須懂得國際運籌與善用AI的迭代革新,才有可能槓桿全球人力資源。而重中之重,還是必須重新定義供應鏈的國際化、數位化與在地化,這是台積電接下來繞也繞不開的直接考驗。最後,還得想辦法解決綠能生產的轉型,才能脫掉高掛身上的高耗能污名,順勢轉身成為所謂的「負碳企業」。總而言之,無法重新架構台積電晶圓廠的全球網路,就很難一如既往滿足保護主義高漲的全球客戶需求。

兵家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揭示了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必須改弦易轍,朝「虛擬垂直整合」轉型。過河卒子一向沒有太多的選擇,戮力前行與聰明轉型就是台積電現在、未來唯一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