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局局新」。暌違五年的中日韓峰會,5月27日於南韓首爾召開,來得正是時候。有鑒於東北亞政經軍事情勢的複雜,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日相岸田文雄與南韓總統尹錫悅,在此次峰會迴避美日韓聯盟的議題,只談「北韓無核化」,「台灣問題是紅線」點到為止,以加速談判自由貿易協定(FTA),擘劃並落實經貿互惠的藍圖,做為各取所需的重要結論。
然而三國的恩怨情仇,可以一笑泯之嗎?恐怕還有諸多懸念。回顧上次(2019年)在成都舉行的中日韓峰會,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日相安倍晉三均已辭世,時任南韓總統文在寅也已卸任兩年。其後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方興未艾、2020年的新冠疫情、2022年的俄烏戰爭,乃至美日韓聯盟和AUKUS第二支柱的建立、美日「安保條約2.0」的重整軍備,北韓飛彈技術升級和頻繁試射,面對經濟狀況的逆風而行,人事皆非的時空環境,促成此次峰會兩種型態的會議成果。
其一是具體的共識,包括:2025年到2026年,是中日韓的文化交流年;未來對於大流行病的預防、準備和應對;以及沒有爭議的事項,像是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遷、公共衛生及高齡化社會、經濟合作及貿易、科學技術及數位化、災害救援、人員交流。其二是抽象的願景,包括:落實2019年峰會的未來十年合作展望;知識財產權合作的十年願景。
據統計,日韓每年雙邊貿易總額約1,500億美元,對照中日每年超過6,000億美元,中韓每年也達到5,800億美元,中國大陸無疑是日韓極其重要的貿易夥伴。也因此,在可見的未來簽訂中日韓FTA,是必然之事。但是在當下,必須要先解決的問題很多。例如,對於日韓安全威脅愈來愈大的北韓問題,以及日本對核污水排放的善後,能否令中國解除對日水產品的禁令。此外,南韓對大陸貿易,已從長期順差反轉為貿易逆差,如果逆差成為新常態,茲事體大;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力更生,是造成南韓對中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而失去大陸市場,對韓企影響極其深遠。
「發展,才是硬道理」,追求經濟成長,必須要有穩定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以營造友善的企業經營環境。對於中國而言,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到主導建構出包括東協十國、澳紐、以及日韓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來,面對經貿環境的惡化、以及國內需求的不振,目前缺少的是,加強區域經貿「規模的增長」和「利益的互惠」,開放並擴大國際市場,做到產品品質符合高標準的經貿組織要求。也因此,「最後一哩路」當是,爭取中日韓FTA的簽訂,為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做好萬全的準備。在挹注新的經貿易動能的同時,也可以透過經濟的緊密結合,營造更友善、安全的外商投資環境。
對於日本和南韓來說,兩國關切的政經焦點,頗不相同,面對問題的強度和解決的急迫程度,也不一樣。日本執政的自民黨雖然在地方選舉「屢戰屢敗」,但基於「美日安保2.0」的全國氛圍,以及缺少強而有力的在野黨競爭,就算未來岸田在黨魁選舉落敗,首相繼任者還會是自民黨人,因此政治和軍事的重大政策,料將維持原狀。反觀支持率急落的尹錫悅,面對執政黨在國會選舉的慘敗,以及北韓愈來愈明確的安全威脅,「國計-民生」都不能取信於國人,因此經貿和外交政策必將「宏觀微調」。
與中國因為內需不振,而有通縮疑慮不同的是,日韓的貨幣大幅貶值,兩國政府都無力回應人民對物價上漲的強烈不滿。因此,日韓重新透過與中國在政治上的破冰,尋求經貿的共同利益,確實是可能三贏的解決方案。簡言之,日韓與中國互動的轉變,將會是「經貿交流,加溫再升溫;政治對峙,降溫再保溫;軍事形勢,沒有降溫的積極條件」。
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無論政黨輪替與否,美中大國博弈的競爭態勢,只會更加激烈。日本與南韓,「要遠親,也要近鄰」,是這次峰會召開的重要原因,也是一個打破東北亞政治軍事僵局的起點,經貿的交流能否改善「說不上和平,但不是冷戰」的現有態勢,仍有待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