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26楊晴安/專題報導

在陸投資已弊大於利? 美日歐企心生猶豫

 作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素有「世界工廠」之稱,加上市場規模可觀,一直以來都是外資兵家必爭之地。自2017年起算的吸引外資規模,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二。

 只是,近年來受多項因素疊加影響,導致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在中國大陸的外資對於是否加碼投資,腳步躊躇,還更有部分選擇出逃。

 經濟學人雜誌5月發表「外資正逃離中國」的文章,指稱一系列政策重挫外資信心,包括房市斷崖式降落、互聯網監管、嚴格的疫情封控措施,以及與俄羅斯的盟友關係等,皆引發外資對中國大陸失去務實管理經濟的質疑。

 上海美國商會6月公布調查顯示,受上海封城影響,23%美企準備減少在當地投資,另有25%將延遲公司的投資計畫。對於營收前景更顯悲觀,約93%美企下調2022全年預測值,高達四分之一較先前大減20%以上。期間,上海代表性美商特斯拉受影響尤為嚴重,上海超級工廠停工22天,導致4月該廠電動車銷量較3月暴跌超過9成。

 美國商會會長鄭藝指出,雖然美企逐步復工復產,但封控對企業的影響深遠,政府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確保供應鏈、物流和人力流動暢通,並加快向企業提供資金援助。

 向來對投資和經營相對謹慎的日資,對經營多年的市場也出現信心動搖。日本帝國徵信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日企進駐中國大陸的數量創十年新低,超過2,000家日企撤出或下落不明,更有超過百家破產或停業。

 歐商方面,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oerg Wuttke)不諱言,清零政策不僅損害上海的吸引力,也殃及整個中國。他不客氣地說:「世界不會等待中國。」

 大陸領導人曾多次表明,「不論國際形勢發生什麼變化,中國都將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展現希望與國際接軌的決心。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外資一直是中國大陸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如今內外部因素導致經濟成長放緩,各路外商心生猶豫,對邁向強國之路的中國,堪稱改革放以來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