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26楊日興/專題報導

穩大於快 供應鏈轉移不可逆

勞工成本升、產業轉型、政策不確定性…

 經過數十年來的緊密聯繫,台商與中國大陸關係盤根錯節,但當前面臨內外力量的推拉,全球供應鏈自中國轉移這場大戲,卻是不可逆的現在進行式。

 如何在最新的變化中,尋找最大利益,對台商是個考驗;如何從中緩解對自身經濟的衝擊,對中國大陸來說,更是首要的課題。

相較東南亞各國,中國仍有許多競爭優勢,吸引供應鏈繼續留在當地,只是除了勞工成本提高、逐漸淘汰高碳排行業等結構性的轉型變化,近年來,有太多的內外部力量,牽扯著供應鏈螺絲釘們的情緒,這種不安定感,讓企業是否撤離成為新問號。

 外力方面,中美貿易戰之於在中國供應鏈業者,猶如一股不可抗拒的拉力,政策意向加上攸關錢包的關稅數字,促使諸多美系品牌商出手,要求供應體系業者必須遷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在中國內部,近兩年連續發生的變數,讓台商、外商心生疲憊,有了出走的想法。全國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黃建群等業內人士認為,台廠目前最有感的部分,是政策的不確定性,當地措施頒布前的溝通不夠,不單是2022年上海等地疫情封控,還包括2020年新冠疫情、2021年拉閘限電,政策變化波動相當大。

 2020年大陸首波疫情緩和後,許多台商表示,有過這次經驗,相信地方政府與企業都會有一套SOP(標準作業流程)應對;但兩年之後的上海封城,儼然另一種模式,讓廠商無所適從,也反映中國大陸的政治制度,對投資者的友善度不足,地方政府往往以最嚴格方式,來執行定下的政策方針。

 近年來,中國大陸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而諸多外資對供應鏈的期待,卻是「穩定」大於「快速」,給不出穩定承諾,吸引力勢必進一步下降。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認為,供應鏈應做出調整,以在地化短鏈為主,並應多元配置生產基地、分散市場風險。

 隨著供應鏈的變化,廠商遷出中國大陸時有所聞,接下來要觀察的部分,應放在內外動盪催化過程的速度。事實上,在外遷的選項之外,許多在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近年紛紛關停、改租,而高碳排、污染的傳產企業主動遷移,是部分東南亞地區成為新投資地的原因之一。

 長期來看,外資逐漸撤出,讓多年來享受著外資紅利的中國大陸,構成經濟腳步放慢的挑戰。強硬對抗趨勢之外,增強自主化、收購外資技術廠房也是選項,藉由轉型高科技、低碳排環保產業,累積新的成長動能,才是應對產業鏈最新變化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