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15李武忠■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糧食為續命良器非爭鬥武器

俄烏戰爭打亂全球糧食供應,推高糧食價格,引爆國際糧食危機,導致全球飢餓人口暴增,也成為美中兩大強權對抗的新爭端,無助全球糧荒的解決。

 美國政府根據全球國際穀物協會(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估計,中國大陸在2021年~2022年產季末的糧食庫存為3.234億公噸,超過全球總量6.074億公噸的一半,指責中國大陸大量囤積糧食,讓缺糧問題更加惡化。對此中方提出反駁指出,為確保13多億人民人免於挨餓,中國大陸除了積極增產外,需要維持一定數量的糧食儲備,也指責美國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減少自身的糧食能源化消耗,少數國家透過操縱全球糧食貿易體系,牢牢把持了世界的飯碗。雙方各有說詞,卻不是以積極做法,來幫助受飢餓之苦的人民,反讓問題更加複雜化。

 一定程度的價格波動屬於市場自我調節表現,若短期暴漲暴跌不僅不利於產業發展,加劇市場的不安情緒,也助長人為操控,擴大糧食短缺的風險。造成此波國際糧價大幅波動主因包括:1、俄烏軍事衝突;兩國均是全球重要小麥、玉米出口國,俄烏戰爭影響到小麥、玉米出口,導致國際小麥、玉米價格大幅上漲。

2、極端氣候帶來災害;傳統農業仍須看天吃飯,如今極端氣候加劇,天然災害頻傳(如義大利、澳洲、墨西哥、巴西、加拿大和美國持續高溫乾旱,德國、比利時、印度、中國河南遭逢極端暴雨,還有非洲蝗災,非洲豬瘟、夜行軍蟲等),氣候不佳衝擊中國大陸、印度、南美與部分歐洲地區的穀物收成,供給減少推升糧食價格上漲。

 3、投機資本介入炒作套利;投機資本炒作糧價,對糧價高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糧食價格不再單純由糧食供求關係決定,投機資本炒作糧價,成為糧食市場的「隱形殺手」。

4、目前全球糧食交易量絕大部分(約80%)為「ABCD」四大糧商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所掌控,涵蓋整個產業鏈,對大宗農產品擁有定價權,也左右全球70多億人的日常生活。壟斷糧食等農產品,既可以牟取暴利,甚至使糧食武器化,來控制個人乃至國家。

 5、糧食被用於生質能源;生物燃料被視為一種可再生綠色能源,有助應對氣候危機及擺脫對石油依賴,為此美國大量運用可供食用的玉米及大豆,來生產生物乙醇及生物柴油,並透過減免稅費、提供財政補貼、發放貸款等方式進行政策支援。2021年美國生物燃料出口值為34.9億美元。估計每年有36%玉米、40%黃豆油拿去做生質能源。而全球每年拿去做生質能源的食物,總熱量(以卡路里計)約可餵飽19億人,國際能源署IEA表示,到2030年全球生物燃料產量可達3億噸,比目前的水準增長三倍。

 6、中國搶購囤積;中國14億人口吃飽是大問題,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儲備糧數量,避免受制於人,居安思危,把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或有其必要性,目前中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小麥、稻穀庫存能夠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至於合理儲備量的上下限,目前並無國際標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糧食安全衡量標準,為糧食庫存量占消費量之比例不得低於17%至18%,相當於該糧食約二個月之消費量,台灣稻穀庫存量為75萬噸,足供全國7.5個月消費,非常時間如何規範須共同來規範。

 造成此波國際糧價大幅波動,應該是複合因素所致,不應歸責於單一因素,反模糊焦點,無助問題的解決。當前人類的糧食系統,往往強調數量而不是質量,致引發一系列健康和環境問題。從這次的糧食安全危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類正面臨著由衝突、環境退化和氣候變化引發的生存挑戰,為增強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除減少貿易和技術壁壘,提升糧食自我保障能力外,需要透過國際合作,加速推動全球糧食系統,朝向更具彈性、可持續性和復原力,以便更好地為未來的危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