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14邱莉玲

綠光創藝董事長吳念真 重燃企業投資文創熱情

做出台灣特色,愈在地就愈國際

image
●綠光創藝董事長吳念真。圖/綠光創藝提供

一道「綠光」劃過,重燃企業界投資文創業的熱情!綠光劇團由吳念真編導的《人間條件》系列剛寫下連演21年、觀眾人次破54萬的舞台劇最高票房紀錄;接著蟬聯二年兩廳院售票系統現代戲劇類票房冠軍的《再會吧北投》,10月將三度演出。企業界看好綠光IP發展潛力,推動綠光公司化,是台灣劇團首例,靈魂人物吳念真也成為新成立的綠光創藝董座。

 綠光劇團累積大約40、50個IP內容,包括《人間條件》系列、「再會吧北投」等賣座舞台劇,將轉移到綠光創藝,現正辦理現金增資,包括明基電通前全球策略長雷輝、晉和國際董座柯珀汝等企業界人士,都是綠光創藝潛在投資者。

 吳念真說,這一、二年台灣影視躍上國際OTT平台,勉強把一扇門擠開,露出一條縫看到外面的光,也看到更多希望和可能性。綠光創藝將引進企業界的資金做多面向嘗試,他希望召集一群人持續激發創意、尋找國際性題材,除了舞台劇,也做些影視作品,拿出讓人眼睛一亮的題材,吸引國際目光。

 他感慨,文化輸出要有政治實力做背景,文化產品沒有政治實體做載體,在世界永遠是落後的。台灣最缺的,就是政治實力,只能在辛苦環境努力掙扎,所以不要老是在喊韓國可以,台灣為什麼不行,在大陸崛起後,已經很少看到台灣電影出現在國際四大影展,因為會被抵制,台灣做文化創意真的很難。

 吳念真一生拍過兩部電影,其中一部「太平天國」曾是第53屆威尼斯影展競賽片(1996年),他還記得每部參賽影片都有國旗,義大利會保留給台灣一個空的旗杆,有陣子導演侯孝賢的電影參賽,掛一面聯合國國旗,大陸就抗議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之後,台灣連參展機會都沒有,如果電影無法被看到,就賣不出去,影展是賣國際版權重要管道。

 現在大夥退回來做電視內容,加上近年國內外OTT影音平台蓬勃發展,反而讓做戲的人看到新的方向,台灣電影、影集新的銷售管道。但他認為,要說台灣開始發光發亮其實還早,現在只是勉強把一扇門擠開,露出一條縫剛看到外面的亮度,要努力的還非常多。

 雖說國際平台帶給台灣影視業希望,吳念真也看到隱憂,因為國際平台選擇題材有角度與看法,當大家一窩蜂跳進來,搞不好老外就會縮減投資成本,這點須持續觀察。更要緊的是,拿出讓人眼睛一亮的題材,如果沒有,說什麼打進國際都是假的,關鍵就在創作者。

 吳念真直言,台灣老是要跟韓國比,韓國進步到現在的情況,是經過20、30年訓練與發展,台灣還差很多,一是缺乏創意、國際性題材,二是真正投資者,以長期看法投資。許多韓國戲劇背後投資者是韓國大企業,像是三星等,但台灣很多企業拿個數百萬、上億元做做看,如果輸了就不做。

 也因此,綠光創藝引進企業界資金,會著重訓練創作題材,除了舞台劇,也會嘗試做影視、文創。吳念真強調,愈寫實愈可以穿透人心,讓觀眾看到跟自己有關的內容最容易引起共鳴,進一步做出台灣的特色,所謂愈在地就愈國際,韓國已經在做,從全世界人類共同遭遇的議題創作題材,賣到國際。

 吳念真7月底剛過完70大壽,這一路做電影、電視、廣告到舞台劇,最喜歡的東西,還是透過戲劇形式安撫人們,讓看的人得到安慰、愉悅。接下來,他透露,可能寫些和疫情有關的題材,因為疫情,看到人們對問題認知的矛盾、好笑甚至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