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705

借鏡兩次石油危機,因應電價調漲後的局面

 經濟部日前宣布自7月1日起調漲電價,其中用電大戶更調升15%,這一波源自國際能源價格上揚的通膨壓力,政府原擬以凍漲公共費率來穩住物價,但隨著電價調漲,這道對抗通膨的塞上長城已被攻破,如何避免通膨預期在社會急速擴散,應是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

消費者物價三百六十多項裡,屬於政府能決定的公共費率有三十餘項,如自來水、家庭用電、天然氣、汽油、郵資、網際網路等通訊費,再如火車、捷運及客運等票價、學雜費、營養午餐等等,這些項目的權重合計18%,當這些項目漲一成,便會使得通膨率提高1.8個百分點,若漲個兩、三成,通膨率將扶搖直上,若令其不漲,非僅有穩定物價的作用,更可消除通膨預期。

然而,政府能穩得住這些費率嗎?短期或許可以,長期就很難了,因為這些公用事業自己也有成本的壓力,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拉開序幕之際,行政院於7月公布「11項穩定物價措施」要求公用事業費率不加價,以減少對國內物價的衝擊,起初幾個月成效不錯,但隨著國際原油、大宗物資連月飆漲,公用事業費率不加價的政策無力再守,遂於次年元月通盤調整公用事業費率,這一調整使得通膨幾近失控,這一年台灣的通膨率升至47.4%,今日3%的通膨率與其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不幸的是,二次石油危機於1979年又捲土重來,政府於初期同樣採取穩定物價措施,然而國際油價連月上揚,發電成本持續高漲,政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於8月1日調漲電價29.5%,此外,石化基本原料也調升一成,鐵路、公路免費票全數取消,是時通膨壓力已山雨欲來,到了年底耶誕節這一天,經濟部送給全民的耶誕禮物是次年元旦油品調漲38%,電價調漲18%,在油、電雙漲下,鐵公路票價及航空貨運費率也相繼調升,雖然政府再三保證不會有通膨,但隨著公共費率陸續的調漲,預期心理一發不可收拾,通膨率遂於1980年下半年升破20%。

半個世紀以來,政府一直想透過公共費率的凍漲來紓解通膨壓力,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其關鍵在於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揚究竟是短期或長期,若是短期,政府凍漲一下,自可收穩定物價之功,然而能源價格一旦長期走高,回降無望,則這些公用事業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以公共費率做為對抗通膨的塞上長城,短期或可為之,長期終將失守。

事實上,與兩次石油危機相比,這次的情況算是溫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1990年以來自由貿易、全球化的生產,讓民生所需不虞匱乏,由於供給充裕,因此即或如今美、歐物價再怎麼漲,也遠不及兩次石油危機年代動輒兩位數的通膨率。雖然如此,我們仍應提防1974年、1980年油、電價格調漲後,社會上所衍生的通膨預期心理,通膨雖是個價格現象,更是心理現象,歷來通膨之所以弄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全是心理因素使然,而心理的恐慌則來自於物資的缺乏,若能使各類民生物資不虞匱乏,預期心理自可消失於無形,如何充裕物資自是重中之重。

另外,從兩次石油危機我們也會發現,油、電雖是三十多項公共費率裡的兩項,但是這兩項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效果,不論是1974年或1980年,油、電調漲之後,鐵公路票價,航空運輸費率不久也會跟進,這第二波的公共費率調漲,往往比油、電調漲更容易牽動社會預期心理,因此,在7月1日電價調高之後,宜審慎處理其餘的公共費率,短期內不要在電價這個戰場之外另闢新戰場,否則長城失守,繼之以黃河潰堤,將使情況失控,如此而欲求物價穩定,不可得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說:「通膨總是貨幣現象」,事實上,通膨更是心理現象,在如今全球化供給充裕的年代,通膨原已是一座熄滅的火山,不過,如果執政當局忽略社會心理,繼調漲電價之後又接連調升其餘公共費率,則人們對通膨的恐慌心理又將被挑起,如此則這座已沉睡四十多年的通膨火山,是有可能再次復活,擾亂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