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多年的消極應對後,全球各界終於覺醒,願意一同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在2019年,僅有占全球排放量一成的29個國家制訂了淨零碳排目標。到了2022年,占全球排放近八成的92個國家都制訂該目標,而台灣也在今年3月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明確了淨零目標。
在民間,簽署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的企業也加速攀升,自2015年的116間企業大增到超過2,000間,年成長率高達65%。台灣金管會也在今年3月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將於2029年前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和查證。
不過,許多企業領袖還是低估了眼前這波減碳轉型海嘯的速度與規模—顛覆式技術演進與政策行動的腳步都遠遠快於預期,然而企業採取的行動過於保守,這可能導致資產擱淺與商業模式過時。
一直以來,關鍵低碳技術的量能,以及成本降幅的預測,總是被低估。舉例來說,針對2030年太陽能裝置容量的預估,從2002年到2020年成長了36倍,同時預估成本亦下降超過三倍;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風力發電及電池儲能領域。隨著脫碳技術快速發展,那些低估了改變速度和規模的企業,有可能嚴重誤判氣候轉型對商業模式、產品和公司價值的影響。
減碳先行者掌握競爭優勢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合作訪談了數十位全球領先企業的CEO和高階主管,透過量化與質化證據,詳細揭露了正面應對氣候挑戰有哪些好處,以及這些應對氣候領先者如何取得競爭優勢。
淨零轉型的先行企業至少會在六大領域掌握競爭優勢,包括:吸引並留住重視永續的人才(約四成人才關注永續發展)、參與綠色產品的高營收成長(較傳統產品有望高約25個百分點)、在減碳同時也有效降低成本、降低碳稅侵蝕利潤的風險(先行企業的息稅前利潤率可望較其它企業高2到12個百分點)、降低融資成本(歐洲十大產業先行者的融資成本較落後企業低了100個基點)以及最終創造更高的股東報酬率(2016至2020年間平均增加3個百分點)。
其中在減碳的同時降低成本方面,我們更發現大部分淨零轉型的先行企業能在不增加淨成本的情況下,減掉至少三分之一的排放量。有些表現非常優異的先行企業甚至能在不增加淨成本的情況下,幾乎達成完全脫碳。BCG針對先行企業的調查發現,在不增加淨成本的情況下,食品(70%)、消費(90%)和汽車(70%)行業通常可減少七成以上範疇1和2的排放。
競爭推動進步 只需一家帶頭
近年來,面對氣候挑戰最大的躍進,往往不是來自集體行動,而是先由一家公司大膽迎向競爭並超越同行。先行企業不僅創造了更多價值,且正在改變遊戲規則,迫使其它企業仿效。
例如特斯拉,它在2008年推出了第一款量產電動車時飽受質疑。另一個例子是賓士,它在2019年宣布目標為2039年實現碳中和車隊,也曾引發眾人關注。而僅不過是在三年後的今天,不但出現了新的電動車製造商,而且幾乎所有主要車廠都雄心勃勃地制定了電動化目標,不少車廠更打算在未來10年或20年內完全淘汰內燃引擎的銷售。
要在淨零轉型中持續創造競爭優勢,企業領袖可從五大面向著手:身體力行樹立新標竿,提高所處行業的減碳標準;致力重塑市場及法規環境,提供市場新的綠色選擇,呼籲同業和決策者一起採取行動;顛覆自身的商業模式,以新產品、服務或綠色科技等來抓住綠色商機;優先投資在更具經濟效益的減碳措施如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等,在減碳的同時降低成本;以及成為提供淨零碳排產品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