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507吳維

政治局會議提振市場信心

陸港股市經歷3月中旬恐慌式下跌後,4月最後一周再次崩跌,上證指數一度跌破2,900點,幾乎所有板塊無一倖免。

除了2~3月陸續發酵的幾項負面因子,4月發生的邊際變化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上海疫情封控嚴厲程度遠超預期,對企業生產、出口和消費信心都造成極大衝擊,對本就不樂觀的經濟增長前景更是雪上加霜。

2020~2021年大陸成功地「先進先出」,成為全球各大經濟體裡首先復甦的國家。但在全球逐步放開防疫措施的2022年,以上海為首的一線城市卻面臨疫情再次爆發危機,華東地區經濟重鎮的生產與物流一度停擺,對經濟的拖累不容小覷。此外,上海經驗也讓人意識到,嚴格的防疫策略或許在年底「二十大」以前都難以見到大幅度放鬆,這與年初傳達逐步開放的政策基調明顯背離。

其次,投資人對政策的不信任感加劇。3月間發生統計局事件之後,國務院常務會議立即於4月中旬預告降準,讓投資人對寬鬆政策抱以期待。接下來降準雖如期而至,但出乎預料的是幅度僅有過去的一半,隨後LPR降息也落空,這對於脆弱的市場信心可說是一大打擊,穩經濟的重要性和決心再次受到質疑。

 最後一根稻草則是,4月20日以來人民幣急貶,兌美元匯價的走跌。今年以來美國持續升息,大陸卻依舊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中美十年期國債利率縮窄甚至出現倒掛,國際資金自2月初開始減持人民幣債券,陸股通也自3月起有明顯的資金流出。

由於中美貨幣政策背離、大陸經濟走弱、以及受到一籃子貨幣波動的影響,人民幣貶值原本是可預期的趨勢。然而4月最後一周的急遽貶值,確實讓市場出現恐慌。

面對市場信心的再度崩潰,中國人民銀行已迅速下調外匯存準率,4月底政治局會議更對幾大議題做出表態,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即使年初制定的5.5%左右增長率不易達成,仍強調會努力實現目標,對房地產、基建投資、資本市場和平台經濟前景也採取較積極的措施。

從維持經濟增長的目標觀察,大陸雖不一定要把5.5%當成硬性指標,但防止信心崩跌和維持經濟基本盤的底線必須守住。關鍵數據包括近期公布的3月失業率已達5.8%,這和2020年初疫情爆發造成的高點6.2%相距不遠,且16~24歲年輕人失業率達16%,代表每6人就有1人失業,此一問題不容忽視。

另外,自中美貿易衝突以來,去全球化已經是進行式;面對高度流感化的新冠疫情,大陸如果不能做出較為清晰合理的防疫政策調整,將對產業造成很大傷害。

就房地產市場而論,優化商品房預售資金的監管,顯然是這次會議主要的正向變化,其他較積極的措施,例如因城施策、調降房貸利率和自備款、放鬆限購限貸等正持續推出。

 其次,增加基建投資也是目前最明確的利多,其幅度可望從2018~2021年平均年增率2%增至5%~6%,投資標的則以「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基建項目、新能源和傳統發電為主。

再從消費層面看,要抓住增量工具當以降稅減費為主。短期而言,消費的恢復應與疫情防控政策最為相關,中長期則取決於消費者的就業狀況和對經濟前景的預期。

本次政治局會議特別強調,要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就得完成平台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以及推出支持平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事實上,監管方向的轉變,之前已有許多鋪陳,只是在市場信心脆弱的大環境之下,沒有獲得太多正面反應。

總而言之,大陸政府對於增進經濟成長的政策,雖然不願意鬆口大放水,卻已陸續推動一些激勵措施。目前看來,第二季企業獲利應有下修空間,但若上海疫情管控逐步放鬆,第三季可望有所改善。筆者始終認為,可預測和具持續性的政策方向,才是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

 (本文作者為野村投信大中華股票團隊投資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