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315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李武忠

俄烏戰爭 升高糧食供需失衡風險

image
 ●國內每年需進口高達612萬公噸的穀物,對國外依存度高,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軟肋,必須儘快進行結構性調整,重新界定「安全存糧」的依據。圖為大陸農民收成小麥的畫面。圖/新華社

同屬重要糧食生產國的俄烏開戰,兩國占全球大麥供應19%、小麥供應14%、玉米4%,加總占全球穀物出口的三分之一,隨著戰事吃緊百姓流離失所,許多耕地沒人耕種,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運不出去,烏克蘭被迫必須管制重要農產品出口(包含黑麥、燕麥、玉米、蕎麥、葵花籽油、禽肉及雞蛋等),加以美國宣布對俄國實施石油、天然氣、能源禁運以及歐盟各國海關禁止俄羅斯貨物使用其港口等等,在在對全球農產貿易、糧食供應鏈、油價、通膨等產生連鎖反應,全球農產品貿易被迫站在風暴的第一線,有可能刺激全球食品通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示警,國際食品和飼料可能會上漲8%至20%。

 許多國家正遭到農產品價格飛漲(戰火導致小麥期貨暴漲40%,玉米狂漲15%),燃料成本暨生產成本上漲、化肥更貴之苦,日常食品的成本上升,物價跟著飆漲(如泰國國內玉米、小麥、豆粕等飼料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豬肉、雞肉和雞蛋價格已創下八年來新高),食品公司和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的採購成本。

 俄烏衝突正產生蝴蝶效應,加大了全球糧食供給和貿易的不確定性,也凸顯農業供應鏈需多元化的重要性。為求自保,阿根廷、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亞、印尼等國紛紛對國內重要農產品實施管制出口,優先確保國內糧商可獲得充足且價格穩定的農產品,其他國家若爭相效尤,將嚴重影響國際穀物的正常交易及運作,降低進口關稅或使用出口限制,可能有助於在短期內解決個別國家的糧食安全挑戰,但會推高全球市場的價格。為此,FAO呼籲各國應強化物流並維持市場開放,提高透明度。

 中國大陸雖然是糧食生產大國,每年尚需從國外進口相當數量的黃豆、小麥、玉米。為保供穩價,除鼓勵國內增產,海外屯田外,亦積極佈署從國際市場大量收購糧食,藉以提高安全庫存量。近來為因應俄烏戰爭,中國大陸海關還特別開放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原僅限4個地區),糧食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目前台灣稻米存量充裕,短期內應該足夠供應,米價不會受到影響。雖然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榖物數量有限(2021年台灣自烏克蘭進口玉米73,724公噸、高粱3,491公噸、小麥668公噸、大麥525公噸、葵花油3,389公噸;自俄羅斯進口小麥633公噸、燕麥325公噸、大麥92公噸),且國內備有庫存,事先也簽訂採購契約,短期內對黃小玉需求及價格,應該不會受到立即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每年需進口高達612萬公噸的穀物,對國外依存度超高,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軟肋,政府雖稱早有因應對策,但是今年1~2月台灣黃小玉進口數量不增反減,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11%、51%,41%,價格分別上漲12%、26%及34%,若俄烏爭端及西方制裁持續,勢必造成國際穀物供應、交易及價格的大波動,台灣後續採購會受影響,而廠商迫於現實,還是會把原物料上漲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導致物價上漲,加重農民及消費者負擔,對家庭消費也產生負面影響,恐引發新一波民怨。蔡政府應儘快與農民和民間企業共同探討,穩定國內農業生產投入品價格的方案,吸引民間企業擴大對農業生產、加工系統、農業物流等投入。

 疫情、極端氣候、能源短缺,以及突發性戰爭衝突,充分暴露出全球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台灣呈現老化,弱化、鈍化的農業,將難以應對,必須進行結構性調整,重新界定「安全存糧」,降低對國外原物料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