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210涂志豪/新聞分析

半導體赴歐設廠 弊大於利

台積電是上市公司,政府不該把護國神山當籌碼...

image
美日歐對半導體產業補貼簡表

 全球半導體產能嚴重短缺,供不應求情況恐延續到2023年之後,在美國政府決定對當地半導體廠進行資金補助後,歐盟公布的歐洲晶片法案也將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的公共和民間投資,讓歐盟在2030年的晶片產能市占率較現階段的10%翻倍至20%。不過,台灣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合併德國世創(Siltronic)才剛吃閉門羹,在歐盟各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考量下,台灣半導體廠赴歐投資看來是「弊大於利」。

 歐盟去年與22個成員國及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恩智浦、艾司摩爾(ASML)等合組半導體聯盟,今年初推出歐洲晶片法案,將對在歐洲生產的半導體廠商提供資金補助,以確保歐盟晶片生產能力。歐盟執委會執行副主席兼數位執委維斯塔哲(Margrethe Vestager)指出,該法案正在進行中的一些討論涉及台灣的台積電,表示歐洲市場也對台積電開放,透露邀請台積電到歐洲投資的意願。

 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台積電已決定擴大中國南京廠28奈米產能,並宣布到美國設立5奈米晶圓廠,赴日本與索尼(Sony)合資興建28奈米晶圓廠。台積電對於是否赴歐洲投資維持先前說法,的確與德國政府討論投資設廠,但仍在初期階段且未有任何具體決定。

 然而台灣半導體業赴歐投資仍面臨許多挑戰。歐洲自由主義思想根深蒂固,歐盟各成員國對於半導體產業投資各有想法,在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考量下,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合併德國世創(Siltronic)破局已是明顯案例,何況430億歐元的補助又是大家共同分食。

 由此來看,台積電或其它半導體業者要赴歐投資建廠,除了要考量資金補助是否足夠及稅率能否更優惠,歐洲半導體人才不足及企業工會過於強大,要求員工加班不易且需花費更高成本,加上很難找到足夠訂單填滿產能,都說明赴歐投資,距離「水到渠成」的階段可以說還差得很遠。

 再者,歐盟市場早已不是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生產重鎮,反而是汽車製造及工業自動化設備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地位,包括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等歐洲半導體三巨頭,早已轉型主攻車用及類比晶片市場,而這類型晶片是以成熟製程為主,先進製程邏輯晶片幾乎都已委外代工。由此來看,台灣半導體廠若現在赴歐投資、顯然不是甚麼好主意!

 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但更重要的,則是台積電同時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政府在考量外交或政治需求的同時,恐怕也得先尊重台積電廣大的投資人權益,而非一味只從外交利益著眼,拿台積電當禮物,讓台積電完全不顧成本與利益的全球遍地開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