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118

元宇宙會是「美麗新世界」?

 時序邁入第四季,除了新冠疫情,最火熱的關鍵詞非「元宇宙」(Metaverse)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莫屬。前者象徵人類追求科技進步、寄情虛擬世界的無限想像,後者則凸顯人類追求經濟發展、破壞現實世界的巨大挑戰。然而虛實終究不能互代,元宇宙不可能是碳中和的解方,它或許能衍生出巨大新商機,卻無法為世人排憂解難,遑論創造美麗新世界!

 在Roblox助波瀾、輝達(NVIDIA)劃大餅、臉書拚轉型、前股王求改運的喧騰下,元宇宙未演先轟動,概念股雞犬升天,儼然成為投資顯學。不論有沒有看過原著,如今有心人脫口就能說出"Metaverse"出自暢銷作家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出版的《潰雪》(Snow Crash)一書。中譯本將"Metaverse"取諧音譯成「魅他域」,證諸它近期魅惑人心的本事,似乎比不知所以的「元宇宙」來得更有實感。

 舊瓶裝新酒,為何Metaverse會在此時此刻魅力四射,連臉書都要改名Meta來蹭熱度?從技術面漸臻成熟來看,科技人與投資人的興奮有其道理。

 按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說法,元宇宙是真實世界的數位化身(Avatar,也就是電影《阿凡達》英文名)。當網際網路透過AR/VR之眼,從2D邁向沉浸式3D虛擬世界,A(AI,人工智慧)B(Big Data/Blockchain,大數據/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D(Devices,AR/VR、手機等各類裝置)四大關鍵科技所能發揮的空間與商機可謂浩瀚無垠。

 然而,當科幻小說情節離真實世界越來越近,我們除了企盼有發大財、行大運、過好日的新機會,對小說裡的警世預言,也不該掉以輕心。

 首先,政府與科技業的鬥爭勢必越演越烈。30年來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造就了不少富可敵國的科技巨擘;在美國以3A(蘋果、亞馬遜、谷歌母公司)2M(微軟、Meta)為代表;在中國則有BATM(百度、阿里、騰訊、美團)出風頭。他們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掌握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明顯挑戰傳統主權國家的界限。近期歐美政府針對美國科技業的各類反壟斷調查,以及中國整改各大網路平台,即在阻止現行政經運作體系被科技進步所顛覆。

 如今,科技業大談元宇宙,企圖建立去中心化的生態系以跳脫政府的管轄,民族國家的掌權者又豈會坐視?

 其次,萬一政府失能,國家界限模糊化,科技大鱷成為規則制定者,明天未必會更好。在贏者全拿的科技發展進程中,知識鴻溝與貧富差距正不斷擴大,強者會更強,弱者會更弱。以近期風靡全球的Netflix韓劇《魷魚遊戲》為例,獨立於現實社會的「遊戲場」就像一個類元宇宙,456個窮途末路的參賽者為爭奪456億韓元救命獎金,任由背後設局的富豪操弄人性,455人葬身於私刑,獨留主角贏家通吃。

 儘管在這類反烏托邦科幻小說裡,總會出現邊緣人英雄拯救危機的短暫勝利,但明天過後,操控階級仍堅若磐石,社會兩極對立的矛盾則依然無解。

 其三,人類恐從「受益」於科技,落入「受役」於科技的死亡交叉!撇開AR/VR 對生理的衝擊、對隱私的侵犯不談,虛實不分或以虛害實所可能造成的道德傷害、價值錯亂,以及精神折磨,都令人不寒而慄。更有甚者,一旦人機合一蔚為風潮,借用俄羅斯總統普丁上月在一場公開演說中所提出的質問:「如果機器的思考能力超越人類,會發生什麼事?人體的干擾極限何在?超越這個極限,人是否就不再是自己,而變成了其他實體?當科學與機器擁有了無限潛力,世間的一般道德界限是什麼?」

 或許,我們此刻對元宇宙的遠慮是杞人憂天,因為人類對現實世界的破壞,已經夠自己傷腦筋。近期在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雖然美中罕見發表共同宣言,強調將致力合作對抗暖化,但與會各國為了達成聯合協議,最後屈服於印度的堅持,以「逐漸減少」(phase down)取代「逐步淘汰」(phase out)燃煤發電。這樣的折衷性結果並不意外,卻令不少人失望。

 事實上,從1997年84國簽署京都議定書、2015年197個締約方在COP25簽署巴黎協定,再到2021年COP26的兩周大拜拜,近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各國「碳中和→淨零→負碳排」的目標越喊越響,但為地球「降溫」的集體行動卻因為心存僥倖或相互卸責或各有盤算而績效不彰。如今,我們還要擔心,「元宇宙」高耗能的演化過程,會對「碳中和」投下新變數。

 Meta創辦人祖克伯預估,元宇宙發展在十年內會觸及十億人,英國氣象局則推算如果氣候危機造成全球溫度上升攝氏兩度,則會有十億人受「極端熱壓力」衝擊。在元宇宙時代全面降臨之前,但願人類不會先被氣候變遷巨災給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