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25文/蔡淑芬

蘇嘉瑞:預立監護讓失智後自主

image
 ●KPMG健康照護產業服務團隊共同主持人蘇嘉瑞。圖/KPMG提供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推估,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失智症(認知障礙症)超過30萬人,約每12位長者就有一位是失智症。KPMG健康照護產業服務團隊共同主持人蘇嘉瑞指出,面對老後生活與被照顧,都希望能夠「經濟自立」和「決定自主」。

 蘇嘉瑞分析,人的老化是一個連續性變化,是從神智清楚到意識耗弱,最後到失智失能,被照顧者總是希望能夠被有尊嚴的照護。能不能在意識清醒時就先安排好失智失能後的照顧方式呢?擁有醫師、律師資格的蘇嘉瑞以他在醫療現場經驗說明,對自己未來的照顧方式,也可以採醫院「預立醫療」的概念,在我們意識清醒時即「預立監護」。

 所謂預先「意定監護」即是在我們意識清醒時,就以契約公證的方式委託一位我們信任的人擔任監護人,把未來期望照護的方式進行安排,若讓「意定監護」結合「安養信託」和「預立醫療決定」,三者結合起來就可以讓我們於失能失智後,結合意定監護人與信託監察人,無論在資金運用或照護方式,都能夠做到經濟自立和決定自主。

 被照顧者希望能「經濟自立」,但在華人「有土斯有財」觀念下,常常老後有不動產卻不能動用,又想留遺產給子女,導致多年來政府推動「以房養老」政策,使用率不高。蘇嘉瑞認為這是資產在情感定位的問題,他說,不動產到底是「長者的資產」還是「子女的遺產」,在目前社會裡,某些長輩們還是希望房子要留給子女,子女內心也認為父母的房子應該會留給自己。

 蘇嘉瑞分析,在兩代人這樣的觀念下,「以房養老」是採反向抵押的所有權移轉方式,不管長者、子女或信託業者,可能會認為比較複雜,若改採「留房養老」或收租代管機制,也就是僅把收益權用來做一個信託標的,這時,房子是長者資產也是子女未來的遺產,把所有權變換成收益權的信託機制,也許是現代社會比較能接受的觀念。

 此外,長照業者也可以透過整合型信託方式,將安養費用、銀行融資、照護機制三方進行異業創新整合,創造給長者最好的照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