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07于國欽

學習從前的國貿局長

日前兩岸前後遞案,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部會首長發表不少的公開談話,然而這些談話,法理面談得不多,情緒倒是不少,譬如說揶揄人家離CPTPP高標準還有一段距離、是來亂的等等。

事實上,各部會應趁這段期間和媒體多交流CPTPP的內容,多談談雙邊、多邊貿易情勢的變遷,多談談協定上法理的概念,才有助於日後媒體做出正確而詳實的報導,不要每次只會把「高品質」、「高標準」掛在嘴邊,高在哪裡?要多與媒體聊聊,否則日後必然會受到挑戰。

1990年代台灣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國貿局長黃演鈔、林義夫、陳瑞隆,多位副局長、各組組長幾乎天天和媒體聊,什麼是烏拉圭回合,什麼是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什麼是關稅配額,關稅配額又和關稅化有什麼不同,此外稻米開放進口要爭取日、韓模式,什麼是日、韓模式?還有,雙邊談判的進度,工作小組會議的進展,談判對手的近況等等,不論艱澀的法理,諮商的近況、趣聞,都屬聊天題材,這些聊出來的新聞都被深入淺出的報導出來,刊登於各報重要版面。

也正是因為當年政府秉持開放的態度,政府官員言之有物,自然可以取信於國人,十年談判過程中雖然也有抗爭,但總能迎刃而解,為什麼?因為常常溝通,天天見報,不只媒體瞭解了,國人也明白了,誤會少了,如此阻力自然也就少了。

我國於1990年元旦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的前身),歷經兩年多,1992年我入會申請始獲受理,並成立工作小組,雖然這些只是過程,然而若不把法理程序講清楚,必然有人會把入會申請案獲受理誤以為已加入,或把工作小組對入會文件的採認當成已入會,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但許多誤會都是發生在細節,若缺少常態性的溝通,一點一滴的誤會,最終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執政當局若真認為我們非加入CPTPP不可,而且認為加入此協定真有助於台灣經濟,那麼,應該從此刻開始多做法理上的溝通,少作情緒上的發言,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