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30

半導體產業聚落成敗的關鍵在水電

 冬天將至,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方興未艾;大陸官方,因為煤炭價格大漲,「拉閘限電」,對於產業造成重大的衝擊。其中,天然氣的需求持續增加,因為每年冬天原本就有的暖氣供應需求,以及世界各國領袖在今年上半年,所提出「碳中和」與「淨零碳排」時程的政治承諾,過渡時間競相以「氣電」減少碳排,卻讓天氣價格出現暴漲趨勢。但展望台灣「2025非核家園」使用50%天然氣的政策目標,不禁令人擔憂,政府從北到南,建立高科技產業聚落政策的執行能力。

  能源的供應,對於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今年以來,從初春季節,就出現全台從北到南都缺水,情勢嚴重到各大水庫乾涸,各縣市採取不同的限水措施,甚至可以出動卡車,進行近年難得一見,水庫的清淤延壽工程。所幸缺水問題,因為今年「天公作美」,久旱逢甘霖,迎刃而解。然而513和517發生的兩次大停電,凸顯出「南電北送」的老問題,病根猶在,尚未解決。

 今年就在缺水缺電的緊張氣氛下,台積電9月上旬決定在北高雄興建六座廠房,與鄰近的日月光,形成半導體的產業鏈。在此同時,科技部在9月13日召開「科學園區2021年上半年營運記者會」,公布三大園區在上半年的營業額達到1.7兆元,比去年同期多出3,447億元,成長25.2%。而且,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成長22.6%,就業人數增加到29萬5千人,比去年同期成長3.5%。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竹、台中、台南科學園區的營業額成長率,分別是:31.4%、11.48%、31.74%。由於三大科學園區,高科技業者近年來投資擴廠,一直都面對「缺水」和「缺電」的問題,因此可以預見的是,與營業額同步成長的,將會是水電的即時需求孔急。換言之,高科技產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實就會是今年上半年,全體國人所共同經歷過的「缺水」,以及「停電/跳電/甚至缺電」。在「缺水」方面,看天吃飯;在「缺電」方面,則是計畫改不上變化。

 經濟部或未來改制後的「經濟及能源部」,對於供應「水/電」的水庫與電廠,現有的分布與儲量,已經有最新的體驗。透過上半年全民的慘痛經驗,每年用水量的高峰與離峰,枯水期的工業用水如何緊急應變,還有民生用水、農業用水的準備方案與因應對策,在極端氣候的年代,「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產業的「無水可用」,是高科技產業、尤其是「耗水吃電」的晶圓代工,在新竹與高雄興建新廠房的時候,將成為經濟部不可承受之重。

 只要參照現況的發展,或清點現有電廠的分布與發電量,有沒有加裝火力發電機組的「政治空間」,就可以知道,達成「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長遠目標,實乃「知易行難」;政府想的,和政府做的,並不一致,在2025年的時間壓力之下,也很難一致。最好的例子就是,台中市政府順應民意,針對台中火力發電廠,市府環保局已經多次開出巨額罰單,和經濟部、環保署、台電公司之間,隨著火電機組的不減反增,齟齬不斷。

 此外,如果檢討離岸風電與中南部的光電發展之進度,則可以發現,離岸風電的地理分布,主要是在彰化外海,以及新竹桃園地區,則在未來,「南電北送」的現有運行模式,將備受考驗。一方面,在這兩年的疫情期間,如果政府堅持離岸風電「國產化」的比例,藉此練兵,打造出「風電國家隊」,可能影響到「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時程。但如果不堅持建立「風電國家隊」,則如此龐大的投資,不能帶來自己的產業鏈,經濟效益就相當有限。至於發展快速、用電需求孔急的南科,以及北高雄的日月光與台積電,所將形成的產業聚落,未來能否做到自給自足,前景不容樂觀,執政當局有必要提前部署。

  如果政府希望以「科技立國」,建設台灣成為一個科技島,缺水和缺電的問題,必須要與「2025非核家園」,乃至於「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大方向,順向而行。政府全力發展科學園區,配合高科技廠商的投資設廠,首要的問題在於,如何提出對應的水電供應計畫,以及緊急應變對策與措施。今年上半年,「缺水」與「停電」的現象,在極端氣候的時代,只會愈來愈頻繁,政府有責任向社會大眾公開說明,讓人民安心,廠商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