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15■于國欽

停滯性通膨會來嗎?

近日美國物價上揚,就業成長不如預期,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之說又起,停滯性通膨一詞起於1974~1982年石油危機的年代,那時,通膨率升高,失業率上揚,總體經濟疲弱。

 早年經濟學家總認為通膨、失業有抵換關係,菲利浦曲線講的就是這件事,隨著石油危機,高通膨帶來高失業,菲利浦曲線的穩定關係崩解,這個現象於是被稱為停滯性通膨。

 石油危機年代,美國通膨率動輒超過10%,而失業率總在7~8%,有時也出現10%,總統卡特改善不了這個困境,於1980年競選連任時屢遭雷根嘲諷,雷根信手把通膨率加失業率,名之為痛苦指數,然後拉高分貝的對選民說:「過去三年八個月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那是一場美國悲劇。」痛苦指數20.7創新高,為雷根贏得了489張選舉人票,入主白宮。

 這是當年停滯性通膨的背景,近期美國儘管非農就業的成長不如預期,但失業率仍持續下降,從年初6.3%降至7月5.2%,為一年五個月以來最低。而通膨率5.4%的確是高了點,然而在市場競爭下,這未必是長期現象,合計痛苦指數10.6%,也僅1980年的一半而已。

 再者,停滯性通膨顧名思義,經濟是停滯的,然而美股從去年9月1日27,781點,飆漲至如今35,369點,這能算停滯嗎?另外,美國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yoy)12.2%,比中國大陸還要高,廣為國際媒體報導,這樣的景氣能算疲弱嗎?自然是不行,綜觀這些數據,不要說停滯通膨,就連停滯通膨的影子都看不到。

 當然,有人也許說現在沒有,不代表未來沒有,這話也沒錯,今年以來原油、農工原料連月大漲,確實已使得多數國家通膨壓力升高,然而自1993年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協議,在自由貿易的競爭體系下,競爭機制已大大抑制了通膨風險,這告訴我們,通膨壓力也許還會出現,但像卡特時代的停滯通膨,要再捲土重來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