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02鎮明常■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任

褪色的MBA

MBA,企業管理碩士。擁有這樣頭銜的人一度在全世界令人稱羨,因為它代表著擁有這頭銜的人的專業、才幹與多金。曾幾何時,這個曾在歐美紅及一時的學位,甚至為東方學子努力追求的目標,也開始沒落了。

 過往美國知名大學的企管碩士班每屆新生入學動輒1、2百人的盛況,已降低至每班只剩4、50人的窘境,甚至有學校已停辦以往為學校金雞母的企管碩士班。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領域的商學碩士班。同樣的情形,也在台灣上演。

 1995年我自美學成返國任教,當時任何一所公立學校企管碩士班的報考人數遠遠超出數千人,爭取僅有的3、40個名額,錄取率十分低。到了2021年,各校報考人數急速下降,僅剩數百人,僅為以前的十分之一強。這樣的改變在台灣很多人歸咎於少子化,其實並不盡然,值得我們商管教育與企業界的重視。

 至於美國企管碩士,通常需要2至3年工作經驗,了解了自己的專業取向才會去念,而且大學是唸商管的同學比較會去唸商學科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追求特定領域的學習,並做深入的研究。而企業管理碩士(MBA)的學生來源與背景則五花八門,各有所長。在台灣,這幾年EMBA的發展與學生的年輕化還比較像美國的MBA。至於美國的EMBA,現在美國各大學少之又少,不像台灣公私立大學大家都在辦,好似各校的搖錢樹。筆者覺得各校的EMBA有必要正名為在職MBA。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企管碩士畢業以後講究的是即戰力,一但上任工作就要有所貢獻,這也是為什麼以往美國MBA畢業生的薪水是台灣MBA的數倍之高。而我們的企管碩士生卻花費一年的時間在寫沒有人會讀的碩士論文。美國MBA學生兩年下來要修60到96個學分,而我們學生卻只修區區40到50學分,無怪乎我們的學生到了企業界幾乎都需要公司重新訓練,增加了企業成本。

 我的期待是我們管理教育不再是只有會寫論文的MBA,不再是沒有創意發想的企業管理畢業生,我們校園充滿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我們一起學習,將來和我們一起做生意。全世界的企業歡喜雇用台灣訓練的商管碩士,甚至博士,因為他們可以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與企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