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809朱漢崙/台北報導

公股銀香港攬才一年 仍掛蛋

已向財政部建議放寬適用地區,惟五大難題不易克服

香港金融業攬才方案,時隔一年迄今各大行庫還是「掛零」,不少行庫已尋求解套方法,向財政部建議把香港金融業攬才「放寬到新加坡、倫敦或美國等其他海外地區」。對此,財政部正在評估可行性。

但行庫主管私下指出,即使是從香港開放到其他的國家,能否就此順利招攬外國優秀金融人才來台,仍沒有把握,包括薪水的差距、行庫能給的頭銜、外國所得稅制較優惠,及海外金融業人士來台不習慣單打獨鬥,工作文化融合不易等,是公股銀行在香港金融業優質人力攬才上無法克服的五大難題。

多家大型行庫主管指出,近一年陸續有香港金融業人才來應徵,其中也包括曾在香港工作回流的台籍金融業人才,但和行庫在徵才時所期待的條件都有差距。

行庫希望能找到的香港金融業人才,可對高端理財、私人銀行業務有豐富、全面的管理經驗,但來應徵的都僅負責私人銀行裡的其中一塊商品部門,例如督導債券投資,但卻沒管到「股」這一塊,和公股銀行期待有全觀的視野,有一段差距。

且即使是上述的香港金融業中階主管,薪水也多半超過千萬元,遠高於行庫可給的最高標準,目前多數行庫能給的香港金融業攬才年薪多半在500~800萬元。

除了薪資水準的差異之外,頭銜方面也有問題,行庫指出,前來應徵的香港金融業人才,名片拿出來很多都是「副總裁」、「資深總裁」,但公股銀行頂多只能給經理、協理,甚至有些只能給「科長」,頭銜可說完全「不對等」。

 再者是公股與外商銀行文化差異太大,加上外商金融業換跑道較喜歡「團進團出」,希望整個team共進退,但公股攬才方案在預算考量上多半只能找單兵,種種原因使得公股銀行香港攬才方案上路一年仍掛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