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806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微解封下的金融微操作

新冠疫情嚴峻時,防疫快速升級,有些國家甚至封城。各國政府為了紓困,快速擴張財政與貨幣政策,貨幣環境超級寬鬆,民眾交易習慣作了調整。當疫情舒緩時,唯恐全面解封後疫情又起,故採逐步小幅的降級措施「微解封」,一面開放部分管制,一方面持續觀察疫情趨勢,經濟活動重獲生機,但是貨幣金融環境已非昔日景況,藏有若干隱憂。為避免一向易於風吹草動的金融市場突受驚動,甚至泡沫崩盤或通膨之亂,則在貨幣金融政策措施之運用上,除了時時觀察動態走勢,為求金融穩定,宜步步為營,研擬微操作的策略。

總體金融情勢的寬鬆化,從金融海嘯以來,一直是各國政策主流,當疫情煙硝密布,各國政府更快速採取擴充性財政政策與寬鬆性貨幣政策,美國即毫不設防地採取無上限QE。台灣也數度追加預算,經過三次追加預算共達6794億元,寬鬆程度層層疊高。於是乎,一向金融市場所擔憂的問題便被提出質疑。

 被封鎖的經濟活動,未能消化貨幣數量,剩餘的資金便湧至股市,牛市當道,股價居高不下。被人擔憂之處,在於是否高漲的股價會突然泡沫破滅。各國職司貨幣環境掌控的中央銀行,其在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上,必須審慎思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股價常有暴起暴落,若央行為了防杜泡沫危機而採緊縮措施,就怕股民急售股票,造成快速崩盤。可見,強力緊縮措施應是不宜祭出。至於如何運作政策工具,慢慢調整貨幣環境體質,考驗著貨幣政策主管單位的智慧。例如公開市場操作措施,可隨情勢彈性運作,可進可退,在不驚動市場情緒下適度處理。另外,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資金管道的傳遞,是否在疫情中將有差異,亦應探討研究。

 通膨之隱憂,各界有不同看法。美國前財政部長L.Summers與安聯集團首席濟顧問M.A.Ei-Erian譴責政府低估金融穩定風險,聯準會的通膨容忍度過高,未來可能通膨。諾貝爾獎得主P.Krugman與IMF首席經濟學家G.Gopinath認為美國可能暫時物價上漲,應無停滯性通膨危機。且看各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021年推估數與2020年之比較,各國有漲有跌,美國、南韓、新加坡等國為上漲,日本、中國大陸為下跌,台灣則由去年-0.23%調升為今年1.47%。看來目前大多物價乃在平穩的可控範圍,因此通膨問題應在短期內不至於嚴重威脅台灣經濟,而長期仍需留意。

 從個人交易習慣來看,民眾擔心現金鈔票硬幣沾染病毒,傾向於多使用非現金的交易型態。近年來在科技金融發展下,新種交易工具陸續推出並快速成長,疫情環境更使非現金交易方式大為增加,使用方式甚多。以行動支付而言,近端支付與雲端支付皆頗盛行。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包括悠遊卡、一卡通、Line Pay、街口支付、Apple Pay等等,民眾可以方便地使用而完成支付,不需一張一張數算著鈔票。另外,透過網路的數位銀行帳戶以及純網路銀行,已陸續開張上路。金管會成立了非現金支付交易推動工作小組,央行對於數位貨幣的研究也已展開。

 非現金交易有其風險,可能硬體方面遭受損害,或軟體方面臨駭客,則交易會受阻,財產會受侵。以瑞典而言,乃是無現金國家的代表,自1960年代以來,鼓勵客戶進行數位銀行轉帳,減少央行之現金中心家數,降低ATM檯數,市場常依賴民間現金中心配送通貨。然而,近年瑞典調查顯示,民眾並未完全滿意這種交易型態,要求回復若干現金相關服務。另以中國而言,早已推動無現金交易,但2021年7月20日,中國河南鄭州發生暴雨,斷水斷電斷網路,銀行沒電無法開門營業,平常習慣以支付寶進行日常交易的當地,許多人購物被迫回到依賴現金的紙幣時代,甚至有「以物易物」的古老交易型態上場。此外有研究對若干國家調查指出,儘管近年來交易動機的現金有減少現象,然而儲蓄動機的現金反而增加了,不少民眾認為選擇現金存留在手,乃是較為安心居家的方式。由此若見,儘管非現金交易在增加,社會交易模式仍宜保持多元方式,現金與非現金模式並存。

 由於各國疫情與解封步調不一,經濟回昇並不同調,金融市場之趨勢也增添變數。總之,在疫情下,非現金交易之開放與管理、交易型態之多元化、寬鬆貨幣環境之細緻調整、貨幣政策工具之思索、公開市場操作之彈性、通膨與泡沫崩盤之防杜,皆須仔細研擬,步步為營。在疫情管制微解封下,為維持金融穩定,貨幣金融政策與措施之運用,宜採微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