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27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特聘教授

疫苗採購的戰略思維

日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代表台灣出席APEC領袖會議,在會中提及,「台灣需要更多數量的疫苗,而且需要儘快取得。」儘快取得疫苗,提高全民施打覆蓋率,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正是現階段大家努力的目標。

 最近鴻海和台積電聯手成功破繭,完成了1千萬劑BNT疫苗的採購合約,隨後,慈濟也循例和上海復興藥廠簽訂採購5百萬劑疫苗,期待可及時化解台灣疫苗短缺的困窘。兩批BNT疫苗採購採取了政府背書、民間執行的官民合作模式進行,由鴻海和台積電充當先鋒「白手套」,出面與上海復星醫藥洽談,成功避開大中華區政府採購的政治敏感問題,突圍完成合約。1,500萬劑疫苗預計最快9月底後可分批到貨。從政府授權到全案底定,短短不到三個星期,官民合作模式中,民間企業採購的彈性與執行效率彰顯無遺。

 高端新冠疫苗近日也通過台灣緊急使用授權(EUA),是台灣第一家核准專案製造的廠商。政府首批購買的500萬劑中,預計8月可以開始生產少量供國人施打。

 總計台灣現有政府採購的疫苗數量約3,000萬劑,加上美、日捐贈及民間主動採購捐贈共約2,000萬劑,全數取得後恰恰得以滿足全國每人接種2劑所需。

 但目前全球疫苗現貨市場仍是需求大於供給,屬於賣方市場,而且供貨不穩定。截至今日台灣自購疫苗到貨僅有306萬劑,各疫苗到貨比率以莫德納22.8%最高,其餘牛津AZ為13%,COVAX平台12.8%,都是交付進度嚴重落後狀態。因此,政府採購疫苗的思維,不能僅僅專注在疫苗採購的數量,必須將疫苗到貨的風險也納入考量。採購管道宜多元化,選擇二、三品牌為標的,則不至於因為太分散,單一品牌購買數量太少,而弱化了採購談判籌碼,或因為缺乏規模經濟,影響疫苗施打的進程與配置。

 為有效防禦變種病毒再度侵襲,樂見政府提前部署明後年的疫苗採購作業,完成增購包含次世代追加劑型在內,共3,500萬劑莫德納疫苗,將於2022年先交貨2,000萬劑,2023年再交貨1,500萬劑。然而,在COVID-19的醫療藥物問世之前,一年1,500~2,000萬劑疫苗的覆蓋率約60%~85%,就採購數量而言,似乎有些保守,而且採購單一品牌,供貨風險相對也可能較高。

 政府進行防疫危機管理時,須同時考量其成本與經濟效益。例如採購足量或超額疫苗雖然會增加經費,但與數以千億的紓困補助支出相比較,實是小巫與大巫。就國家治理決策而言,這筆超額購買疫苗支出,並可視為健康與經濟危機管理的保險費用。絕對可助益達成現階段儘快回歸正常生活與經濟動能的首要目標。

 今年上半年台灣陷入疫苗不足困境,下半年則有疫苗到貨與施打進度的不確定難堪。一般而言,疫苗採購作業極為繁雜,除要預估採購數量、事先規劃存放地點與設備、考量疫苗使用效期與防護力、民眾施打意願與進程,以及施打人力配置等等因素外,還需要取得防疫與經濟發展的平衡。簡言之,政府疫苗採購不僅要提前部署,更須有戰略思維,在設法儘速儘量採購充足的國際疫苗外,不論是促成國產疫苗研發或是國外品牌代工生產,台灣必須疫苗可以自給自足,不再受制於人,才能化危機為轉機,才能在保護國人行有餘力時,協助全球弱勢國家共同抗疫,善盡國際社會責任,深化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