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即將在第三季登場,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去年受到報復性消費走旺的商業服務業,今年在三級警戒下反變成內需「慘」業,若硬要比照過往調整基本工資的幅度平均約3%,恐成累棋之危。
台灣習慣以調整基本工資「解決」低薪問題,照顧邊際勞工的基本生活,但在這次疫情實施二個多月的三級警戒已造成史上最多企業申請實施無薪假、失業率達金融海嘯以來最高。在這個前景不明之際,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台灣,是否有能力承受基本工資再向上調漲?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5月統計,投保在基本工資月薪勞工總計有318萬人,其中以製造業為87萬人最多、占該行業總投保人數的2.7%;其次則是批發零售業48.7萬人、占26.3%;第三為營建工程業32.7萬人、占47.8%;第四則是其他服務業29.8萬人、占53.5%;住宿及餐飲業則是21萬人排名第五、占36.3%。
由此可看出,若製造業一路旺到年底,而選擇「月薪與時薪脫鉤」,也就是不調時薪、只調整月薪,對景氣正旺製造業來說,只是拿出口袋裡的零錢來照顧2.7%勞工,但這對要同時承受防疫措施、消費力疲弱的商業服務業而言,卻是要煩惱到底哪裡還有錢能幫26%至54%勞工加薪。更別提在僱用基本工資時薪的勞工的三大行業,批發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以及教育業,都還在期盼繼續獲得政府加碼紓困,怎有餘力多負擔來年基本工資的調高?基本工資不是不能調整,而是必須考量到雇主是否有能力承擔。若為了達成基本工資3萬的「小英夢」,讓勞動部每年無論如何非得交出調整基本工資的「業績」,這恐將成為全台149萬家中小企業最大的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