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09黃崇哲■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全島一命 投身「戰疫」

過去的兩個月,對台灣是那樣充滿遺憾與挑戰,讓原本在世界疫情大流行中,彷彿平行空間的幸福小島,忽然焦躁且不安。從4月初的火車事故開始,然後是忽而襲來的疫情,都造成了國人寶貴性命的耗損;但更令人惋惜的是,原本團結抗疫,共創防疫傲人成績的台灣,社會互信竟隨著疫情的升級而出現了重大裂痕,若不能及時修補,將浪費了此次世界重新體驗台灣存在的發展契機。

 畢竟,颱風地震仿若台灣的標準配備,經常性的災後搶修,讓台灣社會以為自己早已熟悉面對重大天災後的重建復興。但這次真的不同,COVID-19疫情的發展與不確定性,早已讓原本的抗疫演化成「戰疫」,甚至在印度第二波重大疫情發生後,更多已將「COVID戰役(Battle)」轉稱為「COVID戰爭(War)」,來凸顯出災情的全面與慘痛,早不亞於由軍火造成的傷亡損失。

 我們必須體認,不像一般天災一次性造成寶貴人命與財產的損失,這次的「戰疫」需要在不確定因素下,邊打邊調整的對抗與重建過程。相對一般天災重建僅需撫慰人心及復原原有基礎建設,這次災害由於無法預知還會有多少變異株侵襲台灣,且既有的社會運行模式、產業型態,甚至政治結構,也都不斷受疫情影響衝擊,因此政府需要持續動態的調整對策,同時進行對抗與重建,讓社會動員與復原能力維持不墜,等待最後勝利降臨。

 而台灣是少有如此經驗的,因為對於戰爭,二戰的空襲早不復記憶,而金門歷次砲戰戰火,也幸賴離島軍民防禦於外,對本島影響實在有限。但台灣絕非戰火隔離之地,除對岸以數千導彈持續威脅相峙外,如何保密防諜以防堵統戰,更是幾代人在學習歷程中的共同記憶。只是,近20年來,隨著經濟民主發展,讓我們將戰爭準備放在最角落的深處,而忽略了天災與人禍的伴隨,也暴露了社會脆弱之處。

 所以,正要開展的紓困振興工作之重要性,絕對不亞於防疫、圍堵疫情工作。畢竟這段時間的三級防疫衝擊,已經暴露了許多台灣社會的發展破口。首先,在經濟面上,零售、餐飲、旅遊等產業困難,直接衝擊了相關民眾生計,需要迫切的支援救助。其次是基礎設施面,原本以為規劃足夠的防疫醫療體系,更需要提升醫療餘裕量,以免讓辛苦的醫療前線再次陷入後援不足窘境。

 而更大且更需要填補的破口是社會信任,對於政府在這階段防疫作為、疫苗購買、國際援助等事件現象的極端解讀,加上充斥的假訊息,硬是對台灣社會劃下了一道深深的切口,讓親情、友情全面性的遭受退群考驗,撕裂了跨黨派對於民主追求的共同情感認知。

 真心期待朝野能在「全島一命」的認知下,以戰後復原重建的廣度思維,共同重新建構台灣的社會共同意識。這樣,不僅得以戰勝COVID-19病毒,也讓台灣社會在復原後擁有更強的抗體,以對抗更多可能破壞台灣社會持續成長的各種隱形病毒,為未來鋪出更強健的永續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