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許多頂級謀士,以其犀然燭照的思維,襄助建立卓越功業;其中一些謀士都具備一項共通思維,就是終局觀。謀士們握持的終局觀,讓組織得以擺脫一時的臉面情緒及短暫利益、避開錯著、找出正確策略。
歸結這些頂級謀士的終局觀內涵,第一部分是他們「在客觀上,能夠準確研判未來哪些局面最終必然出現,並以此研判決定當下的策略布局」。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擊敗袁紹、奠定統一北方的初步局面;袁紹敗後氣憤而死,其二子袁譚及袁尚彼此時生齟齬,曹操及眾將原本要繼續對袁譚及袁尚進兵,但曹操的謀士郭嘉判斷他們必然兄弟鬩牆,故無須進擊、只需牽制,兩兄弟果然互懟、袁譚竟還向曹操求援攻擊袁尚,結果袁紹一門就在內訌中逐個被收降消滅。郭嘉對最終局面的正確判斷,讓曹操得以更順利地統一北方、免去不必的兵員折損及可能的波折。
終局觀的第二部分內涵,是這些謀士「在主觀上,會設想各種可能絕境,並且阻絕所有會讓這些絕境發生的可能」。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的頂級謀士張良,對是否封予諸侯給出不同的建議: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所困,酈食其勸劉邦刻印分封六國後人為王、讓他們聚兵打項羽以解除圍困。劉邦本已刻好印,張良聞訊後,藉箸代籌、連環八問,指出八不可封,一旦分封各國後人為王,各國恐怕會臣服項羽、而非劉邦,阻絕劉邦封王之念。然而之後不久,韓信攻下齊國,派人稟告劉邦希望封他為代齊王,劉邦中箭傷未癒、氣極,正欲責備來人,張良意識到韓信若未受封便可能棄助劉邦,便提醒劉邦,劉邦立刻改口稱要當就當真齊王、不必當代齊王,立刻就封了韓信稱王。張良前後對於封王一事有截然不同的建議,是因為他理解到領兵對戰,劉邦絕非項羽對手,因此需要眾人合力才能取勝,眾人一旦背離,對劉邦而言就是絕境,故而先前反對分封、之後贊成封韓信都是要避開此一絕境。
終局觀內涵的第三部分,是這些謀士會讓「在主觀上,會盡一切努力促使所想望的局面發生,如果通往最想望結局的路只有一條,即便這條路走通的機率再低,也要向前邁進」。明朝朱元璋定都金陵(南京),他過世後,孫子朱允炆繼位、進行削藩,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不服,朱棣的謀士姚廣孝便策動朱棣以清君側之名從北平起兵,姚廣孝留守北平,抵擋朱允炆南軍對北平的攻擊,而朱棣一直與南軍在冀魯之間糾纏;過了兩年,朱棣毫無進展、本已「意欲稍休」,姚廣孝知道一城一池之得失不足以影響大局,便建議孤軍疾行、繞道直插南京,由於是朱姓王室內的紛爭,天下並未異姓,故只要能掌握南京奪取帝位,依舊擁有號令百官的權威,即使有不服者,亦可個別處置;姚廣孝的大膽設想最終實現了,將朱棣推上帝位。
台灣疫情至如此境地,到底是哪些關鍵決策失誤?以上所述終局觀的內涵,提供鮮明啟示。首先,自去年秋冬起,掌握疫苗乃是面對疫情的終局解,就已為國際普遍接受,然據報載,目前許多國際廣為使用的疫苗都曾找過台灣代工或尋求投資,均因故破局,顯然台灣對於疫苗作為疫情之戰的終局理解不足,這是「對客觀局勢未來最終走向的判斷」上的決策失誤。
其次,台灣當局是否能明瞭何種情況會是疫情之戰的絕境,這並不難設想,當缺乏疫苗、病毒入關、疫調難行同時發生時,便是絕境,通往此一絕境的路徑都務必阻絕,然而當局卻似乎反向而行,特別是在病毒把關上,並未「在主觀上,遠離邁向絕境的路徑」的決策失誤。
最後,掌握疫苗作為所想望的終局,當局也似乎並未盡全部努力促成此終局發生,只圖自己研發、捨外購及代工,最終還是依賴外援及外購,這是未能「盡所有可能促使主觀上所欲終局發生」的決策失誤。
台灣曾經有過極佳的位置及機會,但決策上缺乏終局觀,以上三項失誤,只要能免去一項,就不至於造成上百人枉死、重大的經濟社會成本。而這些決策原則不僅有啟發於疫情,對於眾多事務亦極具含意,例如「掀起兩岸對抗,(想望或不欲的)終局會是什麼?」、「不斷添加怪奇成分於食品中,終局是什麼?」、「不斷說謊掩飾、終局又是什麼?」大至政府、小至個體,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