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17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王自雄■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任

疫情舉債紓困應強化綠色數位經濟轉型

image
 ●歐盟紓困,數位及綠色轉型相關預算幾乎占總額一半,負責預算之執委Johannes Hahn(左)表示,要透過綠色及數位轉型,投資歐盟成為永續的經濟體。圖/美聯社

行政院會於6月3日通過紓困4.0特別預算案,包含企業紓困、孩童家庭防疫補貼等,歲出規模達新台幣2,600億元,全數以舉借債務支應。相隔一周,歐盟執委會於6月8日提出2022年預算案,除了1,678億歐元的預算總額,另有1,435億歐元透過「下世代歐盟」方案(NextGenerationEU, NGEU),以歐盟的名義向民間部門聯合舉債。龐大的資金不但關乎產業能否走出疫情的困境,對於國家總體經濟的復甦情況與產業結構轉型,更有著深遠與決定性的影響!

 同樣是紓困,歐盟數位及綠色轉型相關的預算金額,幾乎佔了總額的一半!負責預算之執委Johannes Hahn表示,預算案除了協助受到疫情影響的民眾及產業,更要透過綠色及數位的轉型,投資歐盟成為一個具有韌性且永續的經濟體,達到綠色及數位轉型的目標。1,184億歐元是協助財政體質較差且產業結構孱弱的會員國,透過綠色及數位轉型以抵抗可能持續的疫情。另外,科研研發18億歐元外,在數位基礎設施及綠色科技上策略投資逾70億歐元。以上還不包括歐盟環境及氣候行動計畫共可獲得62億歐元的資金,專用於氣候變遷的減緩及調適行動以及公正轉型基金(Just Transition Fund),以支持受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衝擊的產業與社群。

 同樣是舉債,歐盟也已經想好如何還債!歐盟在綠色新政下,落實舉債紓困,並同時針對國際貨品貿易研議俗稱碳關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一方面取代2005年起實施的跨國碳排放交易制度(EU-ETS)及碳權免費核配,以避免違反國際環境法的污染者付費原則;另一方面藉此避免碳洩漏,也就是高碳排產業外移至非歐盟國家後,該些國家因毋須承擔減碳成本,反而造成與歐盟國家間不公平競爭的情況。然而,更重要的是,歐盟的碳關稅不但是為了還債所設計的資金循環機制,也更進一步地達到永續的目的。

 台灣的疫情從「Taiwan Can Help」到「Taiwan Need Help」;以台灣人口數計算,最多300億元的疫苗支出,專業與思維的不足卻釀成了8,800億元的疫情紓困。反觀歐盟,為了地球永續和企業責任,5月底時,荷蘭法庭判決非政府組織和人民團體獲訴,要求石油公司Shell必須在2030年前減碳到2019年的45%,對台灣的政府和企業而言,恐怕覺得不可思議,然而,此案例反映出國際趨勢下,企業社會責任將是一種基本的法律義務,任何企業都不能再無視其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可能危害。

 其實除了歐盟,包括蘋果及微軟在內的國際品牌廠,都已經將減碳及使用綠電的要求,擴及供應鏈廠商。拒絕減碳的產業,將面臨愈來愈巨大的營運風險。在金融機構愈趨重視ESG的趨勢下,企業甚至將因為不符合「永續標準」而無法籌集資金。我國自疫情升溫以來,社會論辯的焦點極少落在綠色及數位轉型,亦有待針對大筆舉債的特別預算進行更具策略方向的整體規畫。觀諸國際,當各國已然摩拳擦掌,欲將綠色及數位轉型化為下一波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價值時,我們實應在國際趨勢下專業地超前部署,將疫情的危機轉化成臺灣立足國際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