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16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

擁5~8年優勢 電動車台廠應放眼全球

image
劉彥伯

在全球推動碳中和的背景下,大陸發展電動汽車可說是必然趨勢。面對產業與市場變局,我們可以回頭關注台廠供應鏈的機會。

 譬如AI有關技術與關鍵零組件等,大陸車企正擴大與境內外各方合作。以安全防撞系統為例,包括小鵬、比亞迪等陸廠引進了歐特明、為升等台灣業者的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技術,以提升自家產品功能。

 以此觀之,目前台廠在大陸電動車供應鏈中確實佔有部分優勢。但就我們與業界的接觸,台廠的領先優勢也就是5到8年,過了這段時間,陸廠應該會很快的跟上來,屆時台廠技術若無往上提升,很可能就會被超車。

 而面對大陸電動車的崛起,台廠像是鴻海推動的MIH聯盟,希望帶領台灣業者轉型接軌電動車,其焦點之一就是鎖定發展固態電池,並宣稱2024年會量產。目前包括全球市占最高的陸廠寧德時代在內,動力電池領域還是液態電池居多,固態電池雖然成本高,但具有更輕、更安全、持續力強的優點,未來商機值得期待,但這要看台廠能否突破技術瓶頸與量產,以及未來在成本上能否符合市場需要。

 我認為,台廠在電動車時代可以思考壯大自己的供應鏈,過去大陸是世界工廠,台廠被納入其紅色供應鏈體系並不稀奇。但到了電動車時代,台廠可以放眼包括大陸在內的國際市場,思考如何去主導供應鏈,並設法截長補短,甚至把陸廠納為未來台灣製造電動車供應鏈的一環。我覺得,台廠的機會就是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model。

 另外,透過與網路、新創業者的合作,當前大陸電動車愈來愈著重智慧化,4月底的上海國際車展即可看出,顯示大陸當前推展電動車產業的主流思維。相較之下,歐美業界的思維還是在傳統汽車的電動化,並非走向如特斯拉、蔚來的智慧化汽車的道路。台灣的業界聯盟或供應鏈,如果還是純粹以製造思維來看待電動車產業,我個人會覺得比較可惜。

(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