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16李書良、黃欣/專題報導

陸方重拳拚達標 台廠想立足 減碳迫在眉睫

 中國響應減碳,業者如無法在期限內達成減排要求,不僅無法在中國市場立足,甚至想依靠中國做外銷也會有所困難。

 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教授郭財吉以「生命週期」的角度分析指出,中國推動減碳,上游原料端如煤炭、石化等業者首當其衝,但中游製造端(含設計、OEM、ODM等)壓力同樣很大。

 以iPhone為例指出,原料來自海外國家,製造很大集中在兩岸,再到下游的全球消費市場,最後廢棄回收可能又回到中國。過程中若是發生碳排放或碳洩露,責任歸屬問題會很麻煩。國際廠商為達到各國減碳標準,勢必會藉由訂單施壓供應商與協力廠配合減碳。

 郭財吉認為,中國在官方政策強勢主導下,業者僅有三種選擇,首先是減產,第二是乖乖繳碳稅,第三則投入資金提升技術與設備。第三項是中國政府最希望企業做的,可藉此達到減排與產業升級的目的。

 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處長邱揮立表示,外銷美國的業者與生產線早晚要移出中國,留下來的為了符合中國減碳標準,也要調整工廠和供應鏈的生產方式,包括把減碳作為建廠的考量之一。

台商乃至所有在中國的企業,必須重新思考自己在全球市場、供應鏈的重新布局,否則即使再會生產,若在減碳上無法跟上政府、客戶與消費者的要求,將會被剔出供應鏈,產品就拿不到訂單,或是生產出來也賣不動。

 全球已有許多大廠率先響應綠化。蘋果公司承諾在2030年實現100%碳中和,這勢必將推動兩岸蘋果供應鏈廠商加速綠能轉型。華碩也宣布將氣候行動整合至營運策略,在思考環保的基礎上尋求企業成長之道,2030年要率先在台灣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全球部分則預計在2035年達標。

 更令業界震撼的是,4月底台積電宣稱,打算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採購時的重要指標,這意謂著數百家台積電供應商要在2030年前節能20%,否則可能會丟掉生意。

 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表示,今年以來,台廠供應鏈對減碳議題的關注不斷升溫,有別以往的觀望態度。過去業者總認為投資綠能環保對公司業績沒有幫助,但今天業者開始意識到國際社會對碳中和的要求將會日趨嚴格,供應鏈的綠化趨勢在未來將會愈來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