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02高佩懃■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

從限電看電網韌性

5月13日與5月17日兩次全台緊急分區限電僅間隔不到一週的時間,一次來自人為的失誤,另一次則因為對於需求的預測失準,供電無法滿足需求,而緊急限電。但為什麼一個設備故障,或是只需要降載部分電量,影響的範圍卻遍佈全台呢?

 一方面是因為電能講究絕對供需平衡的特性,在電力缺口發生時,若電能供給不足,必需快速減少用電量使電能供需恢復平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台灣本島的電網相互連結,由台電統一調度輸配電力。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張簡樂仁提到,「5月13日之所以會引起大規模停電是因為全台的發電機與電網都相互連結,影響的範圍才會這麼大。」張簡樂仁解釋,在電網中,無時無刻發出來的電都會等於用掉的電(包含儲存起來的),因此當突如其來的事件,導致無法供應足夠的電力給使用者,為了維持電能平衡我們必需減少用電量,以避免更大的連鎖效應。

 因此,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電力供應不足,最終都導致必需透過有限度地停止供應負載端用電來因應電能不平衡。但未來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盡可能的避免相關的事情?張簡樂仁說:「關鍵是要如何更彈性的應對風險與更快復電,增加電網的韌性。」因此,除了討論開發電源(增加彈性機組、靈活備轉組合),在輸配電端也可以強化需量反應機制,掌握用電端可提供的資源;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避免單一電廠造成的連鎖風險;新增儲能設備,可更快協助彌補供需的不足避免停電,若停電發生也可快速復電以強化電網韌性。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盧展南也提到,「當供給有困難時,當然須訴諸需求面管理。」需量反應及輔助服務是國外電網在調度電力需求時,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需量反應策略主要用在調節尖峰用電時段用電量、應對臨時性的用電需求增加,換言之當電網運轉者發現電力需求過高,而有供給困難時,透過提供誘因促使消費者配合調度減少使用電力。此外,也可參考國外電力公司在發布緊急限電通知時,會籲請民眾協助節電,緩和供電緊張的訴求。

 從兩次限電,可看見面對不同原因引起的電力缺口,需有不同應對方向。一如5月13日因突發事故引起的限電,應朝向更快速復電、增加電網韌性的方向努力;而面對5月17日因需求高於預期,透過需量管理調度減少電力需求,亦不失為一應變方式。